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论衡·非韩篇·治国之道,所养有二》《淮南子·人间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衡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凡人禀性也,清浊贪廉,各有操行,犹草木异质,不可复变易也。狂谲、华士不仕于齐,犹段干木不仕于魏矣。性行清廉,不贪富贵,非时疾世,义不苟仕,虽不诛此人,此人行不可随也。太公诛之,韩子是之,是谓人无性行,草木无质也。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使无二子之类,虽养之,终无其化。清廉之行,人所不能为也。夫人所不能为,养使为之,不能使劝;人所能为,诛以禁之,不能使止。然则太公诛二子,无益于化,空杀无辜之民。赏无功,杀无辜,韩子所非也。太公杀无辜,韩子是之,以韩子之术杀无辜也。
(节选自《论衡·非韩篇》,有删改)
材料二:
昔徐偃王以仁义朝天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徐偃王修行A仁义B陆地C朝者D三十二国E强F楚闻之G举兵H而灭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以德自立”与《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以”用法相同。
B.操,意为“操持、拿着”,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的“操”词义相同。
C.“义不苟仕”中的“义”与《师说》“吾师道也”中的“师”用法相同。
D.是,意为“认为正确”,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治国要培养德操以示敬重贤人,要培植武力以表明能够用兵打仗,二者对国家治理都很重要。
B.材料一认为清高廉洁是人的天性,姜太公诛杀二人对于教化百姓没有好处,白白杀死了无罪的人。
C.材料二中王孙厉认为强国对付弱国就像虎之啖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楚国现在不伐徐将来会反受其害。
D.材料二中四位君主施行仁义儒墨最终却招致灭亡削残,原因就在于他们未安民心,致使百姓暴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公诛二子,使齐有二子之类,必不为二子见诛之故,不清其身。
(2)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14.两则材料都涉及徐偃王被讨伐之事,但以此论证的观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BEG【解析】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译文:徐偃王修习和实行仁义,各地来朝见的有三十二个国家,强大的楚国听说这件事,就发兵灭掉了它。
11.B【解析】“偃王之操不任力”中的“操”意为“操守、品德、德行”,本句大意:徐偃王的德行不能完备武力。
12.D【解析】“原因就在于他们未安民心,遭到百姓暴动”错误,原因在于不知道世道已经变化。
13.【参考翻译】(1)姜太公杀了二人,假使齐国还有像他俩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因为他俩被杀的缘故,就不保持自身的清高。
(评分标准:“类”,这样的人;“见诛”,被杀;“清”,使……清白\保持清白。一个要点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况且奉行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却又不能使用自己的武力,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评分标准:“达”,达到\实现;“任”,使用;“焉”,于之。一个要点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为了论证治国之道需德力兼备的观点。(或:有德行而没有武力准备的人,
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任务;从徐偃王忽视武力而遭祸,来证明韩非一定会因忽视德操而受害。)
②材料二为了论证施行仁义要符合时势。
(评分标准:材料一“德”“力”都提到 3 分,只提到一方面 1 分;材料二 2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理国家的办法,所积蓄的东西有两个:一叫培养德操,二叫培植武力。培养德操,就是供养名望极高的人,以表示能敬重贤人;培植武力,就是供养力大的人,以表明能用兵打仗。这就是所说的文武都采用,德操武力都具备,战事或者可以用高尚德操来感化,或者可以用强大武力来征服。
外部要用德操来树立自己,内部要用武力来装备自己;仰慕高尚德操的人可以不战而折服,诋毁德操的人由于害怕强大的军队而退却。徐偃王修习和实行仁义,各地来朝见的有三十二个国家,强大的楚国听说这件事,就发兵灭掉了它。这是有德行,而没有武力准备的人。可见,德行不可能单独担负治理国家的任务,武力也不可能单独完成抵抗敌人的任务。韩非的政治主张不能培养德操,徐偃王的德行不能完备武力。他们二人都片面,各有不足。从徐偃王忽视武力而遭祸,就能知道韩非一定会因忽视德操而受害。凡是人都禀受天性,清高、污浊、贪婪、廉洁,各有各的操行,就像草木各有各的本质,不能再改变一样。狂谲、华士不肯在齐国做官,就像段干木不肯在魏国做官一样。
他们天生品行清高廉洁,不贪图富贵,并非是当时痛恨社会,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肯随便做官,即使不杀这些人,这些人的品行也是不可能效法的。姜太公杀了他俩,韩非认为是对的,这是认为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行,草木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姜太公杀了他俩,假使齐国还有像他俩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因为他俩被杀的缘故,就不保持自身的清高;假使没有他俩这样的人,虽然供养他们,他们的品行终究不会感化别人。因为清高廉洁的品行,是人通过努力不能做到的。
人通过努力不能做到清高廉洁,那么即使供养他们让他们努力去做,也不可能使他们得到鼓励而做到;如果人通过努力能够做到清高廉洁,用杀人的办法来禁止他们,是不可能使人们停止这种努力的。既然这样,那么姜太公杀他俩,对于教化百姓没有好处,白白地杀死了没有罪的人。赞赏没有功绩的人,杀死没有罪过的人,这是韩非不对。姜太公杀无辜,韩非表示赞同,这样说来,是用韩非的政治主张杀死无罪的人了。
材料二:
从前徐偃王凭借仁义使天下朝见。王孙厉对楚庄王说:“君王(如果)不讨伐徐国,我们反过来就要去朝拜他了。”庄王说:“徐偃王是位有道之君,他喜欢施行仁义,我们不好讨伐他。”王孙厉就接着说:“大国对付小国,强国对付弱国,这就如同用石击卵,虎吃猪一样,大王有什么好犹豫的?再说实施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却又不能使用武力,那么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听了这席话)文王说:“好。”就发兵攻打徐国,很快将徐国消灭了。这样,徐偃王就成为一个只知实施仁义却不知世道已变的人了。徐偃王因为施仁义而被灭亡,燕王哙因为行仁义而被削弱,鲁哀公因为好儒学而被削弱,代国君因为奉行墨学而遭害。这灭、亡、削、残一般说来都是由于暴虐才会招致,而这四位君主却因施行仁义儒墨而招致灭亡,原因就在于他们遭逢的时势不同。并不是讲仁义儒墨不好,只是说世道已经变化再去实施推行,就会因此受害。
 


相关文言文练习
《论衡·非韩篇·治国之道,所养有二》《淮南子·人间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民有歌淮南王者曰》《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杂事序》《陈寿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万时华《与徐念儒》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上农》《商君书·农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史·何尚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唐才子传·许浑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惊弓之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子兵法》《邓州新仓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之学者说人主》《立身事主,君子当竭尽智谋》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岱《夏日赏荷》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之泉》阅读练习及答案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也》《灵公与夫人夜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蛙与牛斗》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年岳飞》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文房《李白嘲县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游京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云锦《吴承恩放浪诗酒》阅读练习及答案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为君难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卿论》《李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凤诰《个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谢渭公好善乐施》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衡·祸虚篇》《何博士备论·李广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