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陈济传(节选)
陈济,字伯载,武进人。尝以父命如钱塘,比还,以其赀①之半市书,口诵手钞。十余年,尽通经史百家之言。成祖诏修《永乐大典》②,用大臣荐,以布衣召为都总裁。词臣③纂修者,翻秘库书数百万卷,浩无端倪。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④,秩然有法。居职十五年而卒。年六十二。
济少有酒过,母戒之,终其身未尝至醉。所居蓬户苇壁,裁蔽风雨,终日危坐⑤,手不释卷。为文根据经史,不事葩藻⑥。尝云:“文贵如布帛菽粟,有益于世尔。”
选自《明史·列传·卷四十》,有删改
【注释】①赀zī:同“资”,钱财。②《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③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④钩考:探求考核。⑤危坐:指端坐。⑥葩藻:奇异华丽。
16、选文讲述了许多陈济的事迹,下列评语在陈济身上未曾体现的是( )(3分)
A. 博学多识 B. 知错就改 C. 安贫乐道 D. 刚正不阿
17、下列对选文中陈济生平事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喜欢读书,通晓经史百家之言
B. 奉成祖诏令修撰《永乐大典》
C. 年少时经常饮酒,被母亲责备
D. 住处非常简陋,仅能遮蔽风雨
18、你如何看待陈济“文贵如布帛菽粟,有益于世尔”这一观点?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二者是否有相通之处。(4分)
链接材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尝以父命如钱塘,比还 其两膝相比者(魏学洢《核舟记》)
B. 以其赀之半市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 尽通经史百家之言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D. 终其身未尝至醉 臣未尝闻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二)【参考译文】
陈济,字伯载,武进人。(他)曾奉父亲之命去钱塘,等到回来时,用他钱财的一半来买书,边读边抄写。十多年后,精通全部经史百家的言论。明成祖下诏令修撰《永乐大典》,因大臣的推荐,(陈济)以一名平民百姓(的身份)被召为都总裁。文学侍从之臣与修撰的人,需要翻译秘库书籍数百万卷,数量多得没有头绪。陈济与少师姚广孝等人,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区分探求考核,秩序井然有法度。任职十五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陈济年小时候有因喝酒而犯过错,母亲告诫他,此后终身不曾喝醉过。他所居住的是蓬户苇壁,仅能遮蔽风雨,终日端坐,手中的书不曾放下。他创作文章都依据经史,不奇异华丽。(他)曾说:“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而已。”
16D A项“尽通经史百家之言”体现了陈济的博学多识;B项“济少有酒过,母戒之,终其身未尝至醉”体现了陈济的知错就改;C项“所居蓬户苇壁……手不释卷”体现了陈济的安贫乐道。
17C 由“济少有酒过,母戒之”可知其年少时因喝酒犯过错,但并未体现“经常”。
18、示例:陈济的观点是:写文章不在于辞藻华丽,重在结合实际,对世人有所帮助。而材料中词的上片,着重回忆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却说“愁”,这种“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词的下片表现出自己随着处世阅历渐深,对于“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这种“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二者都体现出结合实际,不无病呻吟,有意义的作品。
19D A项中“比”的意思分别为“等到”和“靠近”。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拿,用”和“介词,因为”。C项中“尽”的意思分别为“全部”和“竭尽”。D项中“尝” 的意思均为“曾,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