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麻革《游龙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麻革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龙山记
【金】麻革
①今年夏,修谒于玉峰先生魏公。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治城西南行十余里,抵山下。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余里,四山忽合,嘉木异卉被之。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淳溜者( )。
又行十余里,山势益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②人衣袖。两岭若歧,中得浮屠氏之居,目大云寺。有僧数辈来迎,延入,馆于寺之东轩。
②憩过午,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斗巧。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经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甲)
③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脩然,自万壑来。客相与言目:“世其有乐乎此者欤?”酒醺,谈辩蜂起。各主其家山为胜,更嘲迭难不少屈。《诗》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者是也。至二鼓,乃归卧东轩。(乙)
④卧念兹游之富,与夫昔所经见,而不能寐。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木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丙)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丁)。因观山于是乎有得。
(有删改)
【注】①杪(miǎo):树梢。②罥(juàn):缠绕。③巑岏(cuan wan):山峰耸立的样子。
21.填入第①段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哉 C.者 D.焉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感官写景。视觉上,写出了山势的奇险陡峭,杂花的美丽,藤萝松针的缠人,更将溪花比作黄金美玉,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B.嗅觉上,写出了溪花的芳香入鼻;突出了深入龙山后景色的奇异美丽,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
C.写景多用修辞,生动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溪花比作黄金美玉,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D.“可爱”“罥人衣袖”赋予花草藤蔓人的情态,亲近游客,饶有趣味。流露出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
23.依据上下文语境,“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放入文中        处是最恰当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4.本文围绕“因观山于是乎有得”,层层推进,因事见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本文以游览的时间为顺序,移步换景,有序展开。先写早上游览龙山,先不觉奇,后始感其风景秀丽。次写午后登至山顶俯瞰景色之灵动奇妙,山高林茂。再写夜晚月色下松林的静谧幽美,由游览者对山之美景的争论,引出下文作者的哲理思考。作者由(1)“_________”(2)“_________”与龙山之(3)“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得到感悟。“得”从“观”出,层层推进,理由事悟。
25.作者“因观山于是乎有得”,他到底得到了一个怎样的认识?(   )
A.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长规律,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它的成长,发现它的美丽。
B.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只有全面地去体验发现,才能够有崭新的认识。
C.“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
D.对美丽的感知是一个主观性的行为,每个人各美其美,我们要学会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事物不同的美丽之处。
 
 
答案:
21.D22.C    23.D    24.     太华之雄尊     五老之巧秀     奥密渊邃     树木荟蔚    25.B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并正确使用的能力。
A.“也”在这里不能表示“得”泉的位置。
B.“哉”,多表感叹;
C.“者”多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表示判断,不能表示“在这里”的意思。
D.“焉”有“于之”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此处是说这里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处流动的山泉。因此“焉”更合适。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手法的能力。
C.“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溪花比作黄金美玉”错误,应当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种种溪水边五彩缤纷的花比喻为“黄金”“美玉”。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文结尾阐述哲理:人情大概同理,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两全,适用于看见的却不适用于未见的,这是通病呀。“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是作者针对前文哲理的感慨,因此应放在“此通患也”之后。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梳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得’从‘观’出”,再参照“因观山于是乎有得”可以直接将其定位在最后一段,空缺处是“(  )(  )与龙山之(  )(  )作比较”,结合原文“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木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可以筛选出是用“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与龙山的“奥密渊邃”“树木荟蔚”作比较,从而得出“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的感悟。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本内容循着“观山有得”这一线索层层展开,第一段写草木、山水、嘉木等;第二段写山势更加奇特,溪花芳香幽远;第三段写西岭、文殊岩、北岭等地的美景,第四段写傍晚和夜晚的景色。随着龙山的特异之处的逐层显露,最后自然而然推出作者的结论:“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林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作者由此更进一步将观山之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也就是说,如果偏执于一端,以局部经验看待事物,往往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因此需要全面地去体验发现事物的优点,这样才能对有崭新的认识。
故选B。
 


相关文言文练习
麻革《游龙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岘亭记》《游双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匈奴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遣使诣阙奉称臣》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王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英《聪训斋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傅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梁纪五·天监十八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刘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荀子·劝学》《荀子·性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陈丞相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苏辙《东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燕相出亡》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史·王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汉书·朱乐何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帝尧者,放勋》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房玄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刘宰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李弥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愈《送石处士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