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史记·吴王濞列传》《何博士备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①,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刘戊往年奸事,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间郡。胶西王刘印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
(节选自《史记 ·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古者,持国任事有四臣焉:杜患于未兆,弭灾于未形者,贤臣也;祸结而排之使安,难立而戡之使平者,功臣也;国安矣,挈而错之危,世治矣,汩而属之乱者,非愚臣即奸臣也。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②。可不谓愚乎?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说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彼挟其君之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③乃谓之愚。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当孝文之世,濞之不朝,发于死子之隙,而反端着矣。然而孝文一切包匿,不究其奸,而以恩礼羁之。是以迄孝文之世三十余年,而濞无他变也。濞之反于孝景之三年一旦奋然空国西向计不反顾者濞岂得已哉? 有错之鞭趣其后以起之也。昔高帝之王濞者三郡,且南面而抚其国者四十余年。错之任事,一旦而削其二郡。楚、赵、诸齐固知其地尽而要领随之,是以出于计之无聊为一决耳。(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注】①吴太子与皇太子起争执,被杀。②吴、楚起兵后,孝景帝采用袁盎计策,杀掉了晁错。③子云,西汉扬雄的字。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濞之反A于孝景B之三年C一旦奋然D空国西向E计F不反顾者G濞岂得已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益骄溢”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B. 错,通“措”,置、安放的意思,与《离骚》“偭规矩而改错”的“错”意思不同。
C. 忧,使……担忧,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同为使动用法。
D. 一旦,一日之内,形容时间很短,与《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的“一旦”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用大量疆土赐封同姓,晁错认为刘邦是出于其兄弟较少、儿子弱小的考虑。何去非也提及分封一事,但未作评价。
B. 材料一认为,汉文帝为人宽厚不忍心处罚吴王,导致吴王更加骄横。何去非则认为正是文帝的宽厚、恩礼,使刘濞三十余年没有作乱。
C. 手握重权执掌国政大臣可以分为贤臣、功臣、愚臣、奸臣等四种类型。何去非认为晁错虽然忠于汉朝,但可以将其归入愚臣的行列。
D. 胶西等六王在吴王起兵后,相继起兵响应。何去非认为他们担心其权势会随封地的削减而丧失,出于无奈才发动叛乱,值得同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
(2)杜患于未兆,弭灾于未形者,贤臣也。
14. 何去非认为吴楚七国之乱是“有错之鞭趣其后以起之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何去非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CEG  
11. D 12. D   
13. (1)晁错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宠幸,多次于(装作)不经意间向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
(2)在祸患还未显露出征兆时就能杜绝,在灾难还未形成时就能消除,这样的大臣是贤臣。  
14. ①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多次游说太子并上书汉文帝,请求削减吴王的土地。
②景帝即位后,劝说皇帝及早削藩。
③趁楚王朝见时,请求诛杀楚王。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展现了对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作用的不同视角。史记的叙述风格客观而紧凑,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晁错的建议和后果。何去非则透过史实,提供了更深刻的分析,批判了晁错鲁莽决策的短视和引发七国之乱的责任。两者结合,既提供了历史事实,又引发对政治决策影响的探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王刘濞的反叛发生在景帝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却奋然调动所有的兵力向西进攻,不计一切后果的原因,难道是刘濞愿意这么干吗?
“濞”是主语,“反”是谓语,时间状语“于孝景之三年”后置,故在C处断开;
“奋然”“空国”都做“西向”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开;
“计不反顾者”和“濞岂得已哉?”是因果关系,且“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故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副词,竟然。句意:竟然更加骄横过度。/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赶不上(他们)。
B.正确。通“措”,置、安放/通“措”,措施。句意:却置它于危难。/违背正常的法则而改变措施。
C.正确。使……担忧。/使……战栗,使……震惊。句意:最终造成了使君王忧心、使国家危乱的严重局面。/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山峰震惊。‌‌
D.错误。一日之内,形容时间很短/表示假设如果有一天,万一。句意:一日之内就削夺了他两郡之地。/一旦国破家亡,不能占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值得同情”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楚、赵、诸齐固知其地尽而要领随之,是以出于计之无聊为一决耳”,何去非虽然指出叛乱原因在于领土削减,出于无奈,但并没有对叛乱表现出任何同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做;“幸”,被宠幸;“从容”,不经意,不慌不忙。
(2)“杜”,杜绝;“弭”,消除;“杜患于未兆,弭灾于未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兆杜患,于未形弭灾”;“……者……也”表判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可知,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多次游说太子并上书汉文帝,请求削减吴王的土地。
②材料一中“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可知,景帝即位后,晁错劝说皇帝及早削藩。
③材料一中“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刘戊往年奸事,请诛之”可知,趁楚王朝见时,请求诛杀楚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做太子家令,得到太子的宠幸,多次于(装作)不经意间向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也多次上书劝说文帝,文帝宽厚,不忍处罚,因此吴王更加骄横。等到景帝即位,晁错做御史大夫,又劝皇帝说:“从前高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弱小,就大大赐封同姓的人,分去天下的一半。现今吴王因以前有儿子被打死的嫌隙,假称生病不肯入京朝见,依照古法应杀,文帝不忍心,就赏他桌几、手杖。对他的恩德非常优厚,本当改过自新。却更加骄横过度,靠近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谋划叛乱。现在削减他也是造反,不削减他也是造反。削减他,反得快,灾祸小;不削减他,反得晚,灾祸大。”景帝三年冬天,楚王来朝见,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去年不法的事,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只是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随之削减了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还有两年前赵王有罪,削减了他的河间郡。胶西王刘印因为卖爵位犯有奸科,削减了他的六个县。
 诸侯近来已经受到削减土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发到吴国,吴王首先起兵作乱,胶西王在正月丙午这天杀死了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如此,于是向西进兵。
  材料二:
 在古代,手握重权执掌国政的大臣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在祸患还未显露出征兆时就能杜绝,在灾难还未形成时就能消除,这样的大臣是贤臣;在祸患已经形成而能予以排除,从而使国家恢复安宁,在灾难已经发生而能迅速解救,从而使国家趋于平静,这样的大臣是功臣;国家本来安宁,却使它陷于危难,天下本来得到治理,却又让它陷入混乱,这样的大臣不是恶臣就是奸臣。
  当年晁错对汉王朝,可说是忠心耿耿了,但他的智慧却难以担当起执掌国家大权的重任,因此轻率地促使七国之乱爆发,而他自己也因为袁盎的一句话而先遭到杀身之祸。能不说他愚蠢吗?汉孝景帝还在东宫当太子时,晁错就向他传授帝王的权术和谋略。等到汉景帝即位以后,便将军国大事交给他去处理。晁错依仗皇帝对天下大事都听从他的条件,便想实施他那套法家的权术谋略以建功立业。因此处理大事轻举妄动而不深思熟虑,决计削藩而不顾及后果,最终造成了使君王忧心、使国家危乱的严重局面,几乎酿成刘氏王朝倾覆的大变。但是后世之士仍然有人认为晁错聪明,唯独扬雄一人说他愚蠢,扬雄认为晁错愚蠢,并不是说晁错的智谋不足以保全自身的安全才说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能在七国变乱的灾祸尚未发生时就杜绝它,反而故意促使七国叛乱发生。
 在孝文帝在位时,吴王刘濞借故不来朝见,是始发于自己儿子被太子打死的嫌隙,而谋反的端倪已经暴露出来了。但孝文帝却对吴王的所作所为全都包涵隐忍,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反而用恩德、礼遇来笼络他。因此截止到文帝在位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吴王没有发动反叛。吴王刘濞的反叛发生在景帝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却奋然调动所有的兵力向西进攻,不计一切后果的原因,难道是刘濞愿意这么干吗?是由于晁错的逼迫促使他奋起反抗啊。当年汉高祖刘邦赐给刘濞的封地有三个郡,并且刘濞南面称尊统治他的王国四十多年。晁错执掌大权后,一下子就削夺了他两郡之地。楚、赵和原齐地诸侯当然知道,随着封地的丧失,其权势也就随之化为乌有了,因此出于无可奈何,才孤注一掷发动叛乱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不至公卿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孝文本纪》《温公家范》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六国年表》《报任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齐太公世家》《韩非子·十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夏桀为虐政淫荒》《六韬·文韬》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伍子胥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屈原列传》《屈原庙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封禅书》《容斋随笔·汉唐封禅》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封禅书》《资治通鉴·梁纪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高后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帝置酒洛阳南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历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陈丞相世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仪受辱》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循吏列传》《汉书·循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太史公自序·拨乱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史记·朝鲜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史记·老子传》《老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史记·西南夷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商鞅立木》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说苑·指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尝君列传》《读孟尝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朱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南越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阅读练习及答案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齐欲伐魏》《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阅读练习及答案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阅读练习及答案
《随何难汉高祖》阅读练习及答案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酷吏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楚世家·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吕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晁错传》苏轼《晁错论》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端沐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高祖本纪·鸿沟划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孝景崩,武帝立》《李广非大将才也》《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阅读练习及答案
《勾践困于会稽》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