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乐圃先生,吴郡朱氏。名长文,字伯原,光禄公之子。十九岁登乙科,病足不肯从吏趋,筑室居那乐圃坊。有山林趣。著书阅古,乐尧舜道,久之,名称蔼然,一邦向服。那守监司莫不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必鼻走乐圆。以后为耻,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者甚众。天子贤之,起为本那教授,以为未广也,起为太学先生,以道授多士。未几.擢东观,仍兼枢府属。元符元年二月丙中,遘疾不禄,享年六十。子都、杭州盐官、耦、耕举进士,以六月基至德乡,从光禄之莹。
先生道广.不疵短人,人亦乐趋先生,势不在人上,而人不敢议。盖见之如麟风焉。方擢欲使大施设,而命不假,朝野惜之。著书三百卷,六经有州说,乐圃有集,琴台有志,吴郡有续记。又著《琴史》,其序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制礼乐以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此先生志也。至於诗书艺文之学,莫不骚雅造古。死之日,家徒藏书二万卷。天子知其清,特赠缣百匹。呜呼,先生可谓清贤矣!余昔居那,与先生游,知先生者也。
(节选自米芾《乐圃先生墓表》)
材料二:
元祐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同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札子奏。臣等伏见前许州司户参军苏州居住朱长文,经明行修,嘉祐四年乙科登第,堕马伤足,隐居不仕,仅三十年。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安贫乐道,固门著书,孝友之诚,风动闾里,廉高之行,著于东南。本路监司本州长吏前后累奏,称其士行经术,乞朝廷旌擢,差充苏州州学教授,未蒙施行。近奉诏,中外臣僚自监察御史已上并举堪充内外学官二人。此实朝廷博求人才、广育士类之意。如长文者,诚不可多得。其人行年五十余,昔苦足疾,今亦能履。臣等欲望圣慈,褒难进之节,收久废之材。量能而使之,特赐就差充苏州州学教授,非惟禄饩赒养一乡之善士,实使道义模范彼州之秀民。取进止。
(节选自苏轼《荐朱长文札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序略A曰B方朝廷成C太平之功D制E礼乐以比隆F商周G则是书也H岂虚文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舜,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世用来泛指圣人。
B.不禄,文中指朱长文因身体原因不愿出来为官,所以不能享用朝廷的俸禄。
C.骚雅,《离骚》与《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并称,文中指诗文之才。
D.中外,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与“古人中外”中的“中外”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长文因病足隐居乐圃,读书写书。在当地声名渐隆,地方官员都前来点他请教,经过吴地的士大夫以能拜访到他为荣幸。
B.朱长文交游甚广,虽然他无权无势,经常指出朋友的缺点,人们却愿意追随他,并把他当作麒麟凤凰一样难得而宝贵的人来看待。
C.苏轼认为朱长文德才兼备,恳请皇上任用,认为这既能体现朝廷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也可以使朱文长成为榜样来教化当地百姓。
D.朱长文被起用为州学教授一事,两则材料的记录略有不同;从材料的体式以及两位作者与朱长文的关系来看,苏轼的记录应该更确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擢欲使大施设,而命不假,朝野惜之。
(2)不以势利动其心,不以穷约易其介。
14.两则材料对朱长文的称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答案:
(一)
10.B D G(3 分) 11.B(3 分 ) 12.B(3 分)
13.(1)正当朝廷要提拔他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之时,却命运不济,朝野上下都为他惋惜。(4 分)
(2)他不因为权势和利害得失而动摇心性,也不因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操守。(4 分)
14.材料一以号尊称,材料二直称姓名。两则材料的体裁不同,材料一是生前友好撰写的墓表,材料二是公文。(3 分)
[文言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乐圃先生是吴郡朱氏,名长文,字伯原,光禄公(朱长文的父亲朱公绰官至光禄寺卿)的儿子。十九岁时考中乙科(古代科举考试科目的名称),因为腿脚不便不愿出来做官,就在郡中乐圃坊建屋居住,很有山林情趣(或“有意隐居”)。他读书写书,阐扬尧舜治国安民之道,久而久之,声名远扬,吴郡人士都仰慕佩服他。吴郡的太守、监司等都前往拜访请教为政之道。凡是经过吴地的士大夫,必定以能先到乐圃拜访他为荣幸,名声轰动了京城,推荐他的公卿非常多。天子认为他是个贤才,就起用他担任本郡教授,以为这还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又起用他为太学先生,用他的道德学问来教授更多的士子。不久又提升他为东观(宫中藏书之所),仍兼枢府属官。元符元年二月丙申,罹患疾病去世,享年六十岁。儿子朱耜是在杭州主管盐务,朱耦、朱耕都考中进士,在当年六月将乐圃先生安葬在德乡,他父亲光禄公的墓地旁。
乐圃先生交游甚广,能包容别人的不足,人们也乐意追随他,他没有超出他人的权势,但人们从不妄议他,大概都把他当作麒麟凤凰一样难得而宝贵的人来看待的。正当朝廷要提拔他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之时,却命运不济,朝野上下都惋惜他。他著书三百卷,对六经有辨析论述,有乐圃集、琴台志、吴郡续记等著作,又著有《琴史》,该书的序中提到:当今朝廷正致力于建立太平盛世,礼乐的规制和兴盛可以与商周朝相媲美,那么我写的这部书岂止是空文呢。这是先生的志向。至于诗书艺文方面的学问,都是能直追诗经离骚的水准。他去世的时候,家里只有藏书二万卷。天子知道他生活清贫,特别赐予一百匹缣。唉!乐圃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清廉的贤者了!以前我住吴郡的时候, 与先生交往过,我对他是了解的。
材料二:
元祐年六月二十五日,朝奉郎、试中书舍人苏轼,与邓温伯、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上呈札子(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进奏说:臣等见前许州司户参军、现苏州居住的朱长文,是个博学多才、品行高洁的人。他于嘉祐四年乙科及第,因堕马伤脚,隐居不出仕,将近三十年。他不因为权势和利害得失而动摇心性,也不因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他安于贫困,乐于坚持所信仰的道德准则,闭门谢客,专心著书立说,他孝敬父母,对朋友诚信以待,受到邻里的普遍赞誉,他清廉高尚,在东南一带名声在外。本路监司、本州长吏前后多次上奏,称赞他才德兼备,请求朝廷予以表彰提拔,让他担任苏州州学教授,未得到实行。近来接到圣上颁布的诏令,中外臣僚自监察御史以上同时荐举两位可以担任内外学官的人选,这实在是朝廷广求人才、培养读书人的意图。像朱长文这样的人才,确实不可多得。此人年纪五十出头,以前苦于脚有疾患,但现在也可以行走。臣等希望圣上能褒奖他在困厄之时坚守节操,收用这位长久被废弃之人才,量才录用,特别恩赐让他担任苏州州学教授,这样做不只是让朱长文这样的地方贤良之人得到俸禄的供养,实际上也使他的高风亮节成为苏州百姓的楷模。此事谨请圣上酌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