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1】无择。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桥言:乖戾之言。
(2)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讷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1】、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2】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居错:举措。【2】党: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二道矣 道:主张、措施
B.其与桥言无择 择:区别
C.其辩不若其讷也。 讷:言语迟钝
D.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 属:类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此治国
听言者以言观意也
B.贤主犹惑之也
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C.夫辞者,意之表也
不好言者下也
D.听言而意不可知
言而非仁之中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惑惑之中有晓焉
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
B.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
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
C.不先虑,不早谋
不能事先考虑,不能早做打算
D.口舌之均,瞻唯则节
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言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不能分辨贤人与不肖之才。
B.人的真实想法比言语表现重要,要注重言语背后的内涵。
C.能否辩小事,揭头绪、遵名分,是圣人和士君子的区别。
D.因为用心不同,君子善辩有益,小人善辩则容易迷惑人。
10.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君子为什么要论辩。(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A 7.(3分)A 8.(3分)C 9.(3分)C
10.(6分)答案要点:
(1)言能达意,言辞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君子论辩能使听言者真正了解思想。
(2)言语影响国家治乱,君子论辩能澄清思想,使君主不惑。
(3)君子论辩是行仁的表现,论辩内容符合仁义,对社会有引导、补救的作用。
(4)君子论辩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将仁义思想合理表达出来,能抵消小人奸诈夸饰的言辞的负面影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1)言辞,是用来表明思想的。言辞和思想相违背,是凶险的。使国家混乱的习俗,是流言很多,且不顾事实,一定用言辞互相诋毁,一定用言辞互相吹捧,诋毁的、吹捧的分别结成朋党,众口喧嚣,气势冲天,贤与不肖不能分辨。靠着这些来治理国家,贤明的君主尚且会为此感到困惑,更何况不贤明的君主呢?困惑之人担心自己不能把它当作困惑,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能在昏暗之中看到光明的境界。亡国的君主自己不能把它当作困惑,所以就与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一样了。这样看来,那些遭到灭亡的国家,没有别的途径了。
言辞,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欣赏外在表现却抛弃思想,这是胡涂的。所以古人,明白了说话人的思想就用不着听他的言辞了。听别人讲话是要通过言辞审查思想。听别人讲话却不能了解思想,那样的言辞就与乖戾之言没有区别了。
(2)君子一定能言善辩。大凡人没有不爱好谈论他喜欢的东西,而君子尤其这样。所以小人能言善辩,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言善辩,宣扬仁义之道。言辞如果不符合仁义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寡言,能言善辩还不如言语迟钝;言辞如果符合仁义之道,那么善于谈论的就是上等了,不善于谈论的就是下等。所以合乎仁义的言辞是伟大的。由上面发起用来引导下面的,是政令;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所以君子奉行仁义是没有满足的。思想上喜欢它,行动上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说君子一定能言善辩。辩论小事不如揭示头绪,揭示头绪不如遵循名分。辩论小事能发现问题,揭示头绪能说明问题,遵循名分能有条理,这样圣人和士君子的名分就具备了。
有小人的辩论,有士君子的辩论,有圣人的辩论。不事先考虑,不早做谋划,说出话来就很恰当,辩说有条理且能分清不同类别的事物,措词和改换话题,都能随机应变而不会穷于应答,这是圣人式的辩论。事先考虑,早做谋划,话说的不多但能使人明白,辩说有条理而且符合实际,知识渊博说话干脆正确。这是士君子的辩论。听他讲话振振有词却不得要领,任用他则狡猾奸诈而毫无功效,对上不能使贤明的君王顺心,对下不能使百姓和谐统一,然而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称得上是夸夸其谈、自高自大之类,这是奸人中的突出者。圣王出现,一定先诛杀这类人,然后再诛杀盗贼。盗贼能够改变自新,而这类人是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