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届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平?”届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得贵士之力也。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王之左右足以驱驰。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B.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C.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D.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户侯,食邑万户之公侯,到汉时指侯爵中最高的一层,后泛指高官贵爵。
B.鄙,边远之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古代王侯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常以此指帝王、诸侯之位。
D.邑屋,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文中引申为乡里或乡里的房舍、村舍、祠堂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指使其“上前来”,颜斶也同样让大王“上前来”,即使颜斶解释君王上前是礼贤下士的表现,齐宣王仍不认同。
B.近臣认为齐宣王显贵无比,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仁义之士,万物皆备,百姓皆来亲附;认为士人非常低贱,称呼士人为“匹夫”。
C.老子认为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榖,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道理,颜斶借此告诫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D.颜斶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宣王不但希望成为颜斶的学生,而且希望颜斶跟自己交往,并承诺给他和家人丰厚的待遇,但被颜斶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4分)
(2)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4分)
14.颜斶是如何拒绝齐宣王的笼络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C[解析]原文标点为: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11.B[解析]“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错。
12.B[解析]“称呼士人为‘匹夫’”,错。原文的意思是“士人中那些境况好的人,才被称作匹夫”。
13.(1)由此看来,活君王的脑袋,竟然不如死去士人的坟墓。宣王听了,沉默不高兴。
【评分标准】4分。“由是”,由此;“生王”,活着的君王;“曾不若”,竟然不如,连……不如;“垄”,坟墓。每点1分。
(2)因此君王不要以屡次向他人请教而感到羞耻,不要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感到羞愧,就能使道德完善并且在后世扬名了。
【评分标准】4分。“是以”,因此、所以;“亟”,屡次、多次;“羞”“愧”,意动用法,以……为羞(对……感到羞耻),以……为愧(对……感到羞愧);“于后世也”,状语后置。每点1分。
14.①表明心志。颜斶用璞玉自比,表明自己要保持士人本色。②进言已毕。颜斶进谏之言已尽,请求赐归。③托词拒绝。颜斶借口帝王身边可供驱使的人很多,无需用他。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贪慕权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贪慕权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气得变了脸色,愤怒地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当然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他为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此看来,活君王的脑袋,竟然不如死去士人的坟墓。”宣王听了,沉默不高兴。左右的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仁义之士都来投奔效力,;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的。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没有不亲附的。现在士人中那些境况好的人,才被称作匹夫,境况差的只能住在边远之地。士人真是太低贱了。”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天下共有万国。什么原因呢?是得力于以士为贵(重用士人)呀。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仅有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得士失士的策略(造成的)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国君在高位,(却)没具有那种实际的(才德),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王不要以屡次向他人请教而感到羞耻,不要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感到羞愧,就能使道德完善并且在后世扬名了。老子说:‘即使尊贵,一定以贱为根本;纵使位高,一定以低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不榖,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称(他们是)贤明的君王,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是尊贵的。”齐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取其辱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才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允许(我)做您的学生。再说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华贵的服装。”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于边远之地,受到举荐就会得到俸禄,这并不是不尊贵显达,但他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损害。请允许我回乡,晚些吃饭权当吃肉,安闲的行走权当乘车,没有罪过权当尊贵,清心寡欲保持节操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我。(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君王您身边的人足够为你效劳。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让我安稳的回到自己故乡的小屋吧。”于是(颜斶)拜了两拜就告辞离开了。颜斶是知足的,保持了本真,终身没有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