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又答王庠书
苏轼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乙)约取而实得
叶名沣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①,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①枵腹:空腹。谓饥饿。
23.最适合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耳 B.矣 C.耶 D.也
24.根据甲文画线句推测王庠来信的内容,以下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A.赞美苏轼的成就。
B.询问科举考试的常见内容及题型。
C.向苏轼求文以供自己学习。
D.寻求苏轼的举荐。
25.乙文画线句论述了“强记之法”的效果,语言形象、论证有力,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26.比较甲乙两文所论读书方法的异同,完成下表。(不得照抄原文)
同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异 |
甲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23.A
24.D
25.本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务为泛滥”和“约取”进行对比,同时也将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获得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来说明“约取而实得”这种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26. 强调要多读 强调不要贪多 强调要确定一个目标并进行深入研究 强调对于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背诵
参考译文:
(甲)又答王庠书
苏轼
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乙)约取而实得
叶名沣
叶奕绳曾经说:“我天资很迟钝,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爱的内容就用小纸片摘录下来,摘录完毕后朗诵十多遍,把它贴在墙上,每天一定要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合上书本散步,便走近墙壁看所贴的摘录,每天看三五次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背得熟透,一个字也不漏。墙壁已贴满了,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里。等到再读书有所摘录时,补贴在那个地方。随时收起来随时补上,一年到头没有空的时候。一年内大约可学到三千段。几年之后,记忆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经常见到一些贪多的人,略微得到一点印象就过去了。稍过一些时候,便肚里空空,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