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①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②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③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④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诱,引导。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C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些; B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3分)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3)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
(1)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
(2)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
(3)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解析:(1)“舒畅”1分,“摧挠”1分,句意1分;(2)“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句意1分;(3) “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二
22.作者写作本文是给 (对象)看的。(2分)
23. 简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2分)
24.(3分)作者提出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方法:
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26.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3分)
参考答案:
22.(2分) 社学的教师(只写教师也可)
23.(2分)答案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孩子比作花木,形象写出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所能得到的好的效果。(2分)
答案2:对比,强调了教育孩子时让他们顺着自己兴趣,多加鼓励,内心喜悦的必要性。(2分)
24. (3分)方法: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1分)
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2分)
25.(2分) C
26.(3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1分) 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