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墨子·七患》《论贵粟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此告不足之至也。
  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材料二: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令臣轻A背其主B而民易C去D其乡E盗贼有所F劝G亡H逃者I得轻资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彻,指撤掉,不再使用;与“翼日进宰”的“翼”都是通假字。
B. 百里,此处强调国土狭小,与现代汉语中“有百里之远”的“百里”意思不同。
C. 牧,会意字,意为扬鞭赶牛羊,表示放牧,后也多指君主统治天下民众。
D. 利,意思是善于,与《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利”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禹时有七年的大水灾,商汤时有五年旱灾,但他们的百姓在荒年里没有挨饿受冻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按时生产,储备充足;生活非常节俭。
B. 粮食是国家的宝物;武器是国家的利爪;城池是守卫国家的屏障,三者都是保护国家的工具。只要拥有这三者,国家就不会陷入战乱。
C. 在缺衣少食、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也无法阻止老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所以明君要特别重视农业生产。
D. 金银珠玉这些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非生活必需品,但因为携带方便而且价格高昂,即使周游全国也不会有饥寒之患。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
(2)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14. 两则材料的主旨大致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E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轻”修饰“背”,是“背”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轻背”的宾语为“其主”,所以应在“主”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易”修饰“去”,是“去”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去”的宾语为“其乡”,所以应在“乡”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盗贼”的谓语为“有”,宾语为“所劝”,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劝”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11.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彻,通“撤”,撤掉/翼,通“翌”,第二天;句意:国君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第二天进献给县令。B.正确。强调国土狭小/一百里,谓距离远;句意: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有一百里之远。C.正确。D.“意思相同”错误。善于/使……快,走得快;句意: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12.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要拥有这三者,国家就不会陷入战乱”错误。由原文“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可知,粮食、兵器、城郭是维持国家的工具,但是并不是说拥有这三者,国家就不会陷入战乱。
13. (1)即使前世的圣王,岂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水旱之灾不至呢!
(2)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岂”,怎么;“收”,丰收。(2)“生于地”“长于时”,介词结构后置句,在地里生长,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聚”,收获;“非可一日成也”,判断句,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成事。
14. 材料一认为要按时生产、储备充足;生活要节俭。
材料二认为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由原文“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可知,所以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财用不可不节约使用。由原文“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可知,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这是为何呢?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所以材料一认为要按时生产、储备充足;生活要节俭。由原文“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所以材料二认为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谷是人民所仰赖以生活的东西,也是国君用以养活自己和民众的。所以如果人民失去仰赖,国君也就没有供养;人民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使役了。所以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财用不可不节约使用。所以一个国家遇到凶饥,国君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这都是告诉国家已十分困乏了。
        生产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年。即使前世的圣王,岂能使五谷永远丰收,水旱之灾不至呢!但(他们那时)却从无受冻挨饿之民,这是为何呢?这时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自奉俭朴。《夏书》说“禹时有七年水灾”,《殷书》说“汤时有五年旱灾”,那时遭受的凶荒够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冻挨饿,这是何故呢?因为他们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很节俭。所以,粮仓中没有预备粮,就不能防备凶年饥荒;兵库中没有武器,即使自己有义也不能去讨伐无义;内外城池若不完备,不可以自行防守。桀和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圆百里的小国之君所灭,这是为何呢?是因为他们虽然富贵,却不做好防备。所以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爪牙,城郭是用来自我守卫的:这三者是维持国家的工具。《周书》说:“国家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可能成其为这一君主的国家了;家庭若不预备三年的粮食,子女就不能做这一家的子女了。”这就叫做“国备”(国家的根本贮备)。
材料二: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是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相关文言文练习
《墨子·七患》《论贵粟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难二·晋平公问叔向曰》《荀子·仲尼篇第七》阅读练习及答案
《邵公谏厉王弭谤》《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主道》《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难三·文公出亡》《贞观政要·忠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琴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抱膝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阅读练习及答案
《程氏爱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桑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杨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巩《书魏郑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风俗》《庄子·天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王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丘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子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师说》《答窦秀才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李自良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尚洁先生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裕钊《游狼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武帝曹操》原文及翻译
《晋书·裴秀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非乐》《荀子·乐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墨子·节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贵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尚贤上》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墨子·兼爱》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墨子·鲁问·鲁阳文君将攻郑》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耕柱》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辞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墨子·辞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兼爱》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墨子·鲁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尚贤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尚同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法仪》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兼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子《所染》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