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说,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 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 “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 “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 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举己。(4分)
(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4分)
14.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分)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3分)C(“少其地”中的少为意动用法,以………为少,“道少半,越中岭”的“少”是少于的意思。)
12.(3分)B(“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错,原文“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是苏泰主动要求。)
13.(8分)(1)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割地来使齐国支持自己。(译出大意1分、“亟”“倍”“奉己”各1分,共4分。)
(2)凭借虚名做交易的人是太子,齐国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但新楚王(割地)的功劳是明显的。(译出大意1分,“以空名”“市”“功”各1分,共4分。)
14.(3分)① 有谋划、胆识和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 ③善于揣摩各方的想法,善于利用各方的关系。
评分建议;要抓住苏秦在游说中的表现来作为概括原因的依据,一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王死,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可以趁机对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出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 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观察孟尝君图谋利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对孟尝君说:“看楚王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表示支持他,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上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果。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苏秦又对楚王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齐国必高兴,定然会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考虑这件事!”太子说:“听从你的建议。”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
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些青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