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遂胡服。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不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超然客公众号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赵造曰:“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B.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C.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D.子言世俗之闻/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服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具有衣短袖窄的特点,利于骑射作战。
B.“修法不愆”中的“愆”意为犯错、犯罪,与《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中的“愆”意义相同。
C.“子其释之”中的“其”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用法相同。
D.“以书为御者”中的“御”意为驾车,儒家六艺之一,与《诗经》“以御于家邦”中的“御”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认为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够和他们交流思想的;然而,接受教化就马上行动,遵循法令而不存私心,也是他们的本分。
B.赵武灵王认为那些贤智之士既能根据风俗制定教化,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教化;如果固执己见,不与时化,就难免沦为愚者、不肖者之流了。
C.伏羲、神农教化民众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虽用刑罚却不迁怒,三王的法令制度也顺应时代。超然客公众号 赵武灵王列举的事例撑起了治国不必法古的观点。
D.服饰正统的邹、鲁之民仍有超凡脱俗的行为,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仍有杰出人才,赵武灵王以此有力地反驳了“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的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2)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14.对于赵武灵王的改革举措,赵文和赵造反对的理由各有侧重,请加以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3分)
11.B(3分。前者为动词“犯罪”,后者为名词“罪过”,含义不完全相同)
12.D(3分。“超凡脱俗的行为”错误,“奇行”是指不合法度的行为,是贬义)
13.(1)现在大王要改变过去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教导百姓且建立礼制的方式。(“易”“胡服”“所以”各1分,大意通顺1分)
(2)既然如此,那么违背古法不应受责难,而遵循古礼也不值得赞许。(“然则”“非”“多”各1分,大意通顺1分)
14.赵文强调古代圣贤的教化不可更改;赵造认为世俗不可改变、蛮夷风俗不可亲近。
(3分。答对一条得1分,答对两条得3分)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于是穿上了胡服。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服装有固定样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令不犯罪过,这是百姓的本分。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如今君王放弃这些,而袭用远方胡人的服式,改变古人的教化,更改古人的行动准则,所以臣恳请大王要慎重考虑!”赵武灵王说:“您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一般人拘泥于旧习俗,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用来谨守职责、遵守法令罢了,是不能用来谋划长远事业、建立开创之功的。再说,夏、商、周三代的服式不同,却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有远见的人制定教化,那些无知无识的人就被制约;贤明的人讨论风俗,没才能的人只能是默守陈规。那些受服装穿着制约的民众,不能和他们讨论想法;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民众,不能和他们沟通思想。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礼法只能跟随世俗推移,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接到政令而马上行动,遵循法令而排除私心,这是百姓的本分。有远见卓识的人,能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改变原来观点,通
晓礼法的变化,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真正志在修身的人不依赖别人的赞许,治理当世的人不能完全效法古人,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想法吧!”赵造说:“顺着民心进行教化,不用费力就会收到成效;依着习俗治理国家,考虑起来方便,做起来也容易见效。现在大王要改变过去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教导百姓且建立礼制的方式。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往往使民心扰乱。所以,超然客公众号 国君不采用奇装异服,中原地区不效法蛮夷的不开化行为,这是用来教导百姓且建立礼制的途径。况且遵循旧的制度不会出错,奉行旧的礼俗是不会走上邪路。我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赵武灵王说:“古今的习俗不同,为什么要效法古代?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礼法呢?伏羲、神农教化民众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用刑罚而不仇视民众。而到三王时代,观察时事而制定法令,按照实情而制定礼俗,法令制度都顺应时代,衣服器械也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只有一种方法,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圣人兴起,不是承袭旧制而获得天下;夏、商衰亡,是不变更礼法而灭亡。既然如此,那么违背古法不应受责难,而遵循古礼也不值得赞许。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这样服饰正统的邹、鲁两国就应该没有不正的行为了?如果风俗怪僻百姓就会变坏,这样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就该没有杰出人才了。所以圣人认为,凡是适合穿着的就是好服装,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规章。关于迎来送往的礼节,衣服的样式,只是用来整肃民众的,不是用来评价贤能的人的。所以圣明的人能随着风俗变化,有才能的人能紧随时势的变化。俗话说:‘按照书上记载来驾车的人,不能通晓马的习性;用古礼来治理当今国家的人,不懂社会的变化。’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业,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当今之世,您还是不要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