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①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②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成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于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固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方命:违抗命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黑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超然客公众号
B.劝,指勉励、劝勉,与“劝学”“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完全相同。
C.觉,意为睡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意思相同。
D.当,意为相当、对等,与《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的“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
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
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
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4分)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
14.有人认为,如果苏轼是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对典衣、典官的奖惩方案。请根据材料一推测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1.D(材料二中“当”是相当、对等的意思,《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当”是适合、适当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12.B(“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夸大范围,过于绝对,苏轼认为只是对部分人有用)
13.(1)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4分)
(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4分)
14.【参考答案一】奖惩方案:不惩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虽然没有及时加衣服,但是,并不是做了坏事,所以不惩罚他;典冠者虽然越职,但是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二】奖惩方案:轻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没有及时加衣服,理应受罚,但也不是大错,所以轻罚;典冠者虽然越权,但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
【参考答案三】奖惩方案;对典衣者不惩罚,对典冠者也不奖赏。理由:典冠者功过相抵,不奖赏;典衣者也没有犯重大过失,因此也不惩罚,这样既不会“过仁”,也不会“过义”。(奖惩方案1分,理由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