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军,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内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乃心无不在王室。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昌。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三年,太祖与袁绍相拒。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绍退走。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后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节选自《三国志·荀彧传》)
材料二: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而杜牧乃以为:“彧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之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B.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C.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D.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播越,既可指逃亡,又可指传扬,文中指汉献帝因黄巾军之乱被迫逃亡。超然客公众号
B.治,文中指治理得好,与《墨子·兼爱》中“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治”含义相同。
C.九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大臣的九种物品。后世权臣图谋算位,辄先邀九锡。
D.发,文中指打开,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发”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击败黄巾军后,听从荀彧的建议,学习晋文公和汉高祖的做法,迎奉汉献帝建都许昌,借此使天下归心。
B.官渡之战时荀彧通过分析袁绍部下的特点,劝阻了被袁绍包围、急于撤兵的曹操,并建议曹操派奇兵偷袭袁绍。
C.司马光否定了杜牧的观点,从史学家的角度对荀彧的行为进行了较为客观地评价,认为他的功劳和仁德都在管仲之上。
D.司马光引用孔子的话对史者记人之言中的过分文饰现象予以批驳,从而为荀彧正名。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4分)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4分)
14.《〈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在荀彧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C
11.B(两者含义不同,文中“治”有“检束”之意)
12.B(荀彧分析袁绍部下的特点是在官渡之战发生之前)
13.(1)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求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扣留荀彧。超然客公众号
(4分。“会”“表”“劳”“因”每处1分)
(2)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4分。“见”“彰”“伐”“矜”每处1分)
14.①扶持曹操,以匡汉室。②敢于抵制曹操做国公僭越天子的行为,心系汉室。
(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建安元年,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心无时不系于王室。如果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建安三年,太祖与袁绍相抗衡。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建安五年,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昌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对方的情势显现他们的势头已经耗尽,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袁绍退走。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求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扣留荀彧。后来荀彧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享受天子的礼遇。
材料二:
建安初期,全国大乱,汉朝朝廷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没有。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彧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子纠而死,但荀彧却为汉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了!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则比作楚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彧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这就好比教小偷去挖墙破柜而不与小偷分赃,能说他不是小偷吗?臣认为,孔子说:“文胜质则史。”所有撰写历史的人,在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语时,都会加以修饰。那么,把曹操比作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等,只是史学家的文字,怎么会都是荀彧所说的话呢!根据这些话来贬低荀彧,是冤枉人。而且,假使曾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会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不贪图这样的富贵,而牺牲生命换取的名声,难道是人之常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