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苏轼《孟轲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盖尝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盖尝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1.  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6分)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一)共19分
7.(3分)D【④深:动词,深刻理解;⑧所以:……的原因】
8.(3分)A【应该翻译为“(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根本、末节,各有一定的规律条理”,选项对“始终”的理解有误】
9.(3分)D【作者认为应关注孟子学说“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的特点,而不是“仁义”】
10.4分(注意“固”“相”“夺”“足以”“为”“悌”“足”“备”的翻译)
【参考译文】天下人本来知道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争夺,就足以形成“尊敬兄长”的风气。孝悌这种风气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
11.6分(结合材料分析4分,理解作者观点2分)
【答案要点】①“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属于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2分)。②这些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养活家人、安葬死者而没有遗憾。实现“王道”就是从做好这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2分)。③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从简易的事情做起来实现“王道”,而不是空泛的讲道理,这与孔子“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的观点一致。(理解2分)
【参考译文】
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风。孝悌这种民风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些道理本来并不高深或难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难以做到的。所以《诗经》作为教化民众的作用,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深刻剖析了历史上一些绝对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建立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得某些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是以这种不说话的方式得到利益。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唯有不求得到私利而言行,世间的“义”才能成为不可用尽的财富。唯有世人们都认为那些喜欢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该说的话不说的人,其罪与偷盗一样。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鸣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答谢民师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范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问养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贾谊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留侯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谏买浙灯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与王定国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人学没》阅读练习及答案
《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论书》两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游士失职之祸》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寻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论范蠡》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魏武帝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与章子厚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王庠书》《又答王庠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宋襄公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谊论》《贾谊不至公卿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苏轼《贾谊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滟滪堆赋(并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江瑶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记过合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教战守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庄子祠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游兰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论范增》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韩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晁君成诗集叙》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记游松风亭》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答谢民师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决壅蔽》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上韩枢密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