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公讳钧,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至唐,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终始一节。公为人温厚靖深,喜愠不见于色。少读书,以功名自任,不苟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办称矣。时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数。诱说豪右,出粟平其直、籍贫民、使得市、而公自临视之。至秋大熟,迄无殍踣①。黄发垂髫,扶携而归,皆曰:“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纪公善政闻于朝,愿再留三年,诣阙下者五百余人。时惊异之。其后出守,专以清净不扰为政,务在举大纲,略细做,与吏民立教,期于无犯。崇宁中,有诏天下建置佛祠。公时为遂宁守,奉诏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国,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劳也。”乃因城南废寺,庀②材治具,躬自督视,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民视轮奂之鼎新,初不知追胥之扰也。请改转运副使。河东地瘠民贫,漕挽岁常不足。公曰:“民不可取也。”乃尽索诸郡贡赋山泽之籍,与廪吏养兵储边之费,计入以为出;罢不急之务,讲在官之利,宽恤民力。明年,储廥③皆盈。
推毂士类,率先寒素。掾属有故人子,以其父书求荐章,置金函中。公举之有物,笑谢而却之,然卒加荐引。人以此多公笃于故旧,而能掩人之私也。公弟名龠,字符量,布衣,从公南北,友爱未尝相舍。大礼④恩当任子,舍其息以先龠,朝廷不从。叹谓龠曰:“吾弟未禄仕,吾无以见先君。”既得归,乃谢事,以恩授龠。命下两月而公卒。呜呼!可谓君子哉若人也。
公风姿秀整,气温而色庄,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无他嗜好,唯喜藏书,蓄古器,倾家赀以求之不惮。善作诗,传于士大夫之间,编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为诗以纪之。
乃状其行事,以告当世君子。
(取材于苏过《河东提刑崔公行状》)
【注释】:①踣(bó):倒毙。②庀(pǐ):具备,备办。③廥(kuài):仓库。④大礼:宋代补荫制度规定,凡朝廷行郊祀之类大典,官吏可举荐其亲属为官。以崔钧的职级,只能荫及其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贫民,使得市
市,这里是“买”的意思,与《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相同。
B.民视轮奂之鼎新
轮,高大;奂,众多、盛大。与成语“美轮美奂”中的“轮”“奂”意思相同
C.舍其息以先龠
息,这里是“儿子”的意思,与《陈情表》“晚有儿息”中的“息”意思相同。
D.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
臧否,这里是“贬低”的意思,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臧否”意思相同。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与吏民立教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乃因城南废寺 因之以饥懂
D.撰次其人物之美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以整办称矣
就已经因为政事处理得当被世人称颂了
B.初不知追胥之扰也
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会受到公差的侵扰
C.推毂士类,率先寒素
推举读书人,为寒门学子做出表率
D.可谓君子哉若人也
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君子啊
9.文中第三段写“笑谢而却之”“叹谓龠曰”,其中的“笑”与“叹”分别体现了崔公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10.作者说崔公为政“清净不扰”,第二段中哪些事例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
7.(3分)D
8.(3分)C
9.(4分)
参考答案:
笑:感觉到了信函中夹带着财物,为了顾全了对方的颜面,采用温和的方式拒绝。
叹:对未能成功举荐弟弟感到遗憾,也因此对先人满含愧疚。
【评分标准】
分别对“笑”“叹”体现崔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各占2分。言之成理即可。
10.(6分)
参考答案:
①崔公做遂宁太守时,依托城南废弃的寺庙,完成修建佛祠的任务,免除了百姓的劳役之苦。
②崔公做转运副使时,尽力收取山林川泽的赋税以供官吏边防所需,量入为出,减轻了百姓的税赋;又废止不紧要之事,略去细枝末节,从而减轻了百姓的劳力。
【评分标准】
每点3分。选取事例准确,1分;分析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译文
公,名钧,字元播,姓崔。(崔公)是魏囯宰相崔琰的后代,直到唐代,家族世代有声明显赫的人,是享誉天下的名门望族。
崔公为官共四十四年,志节始终如一。公为人温和厚道安详深沉,喜怒不形于色。(他)年少读书时,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对于政事认真细致。当初,治理武安州的时候,(崔公)就已经因为政事处理得当被世人称颂了。当时,深州、冀州雨水成灾,流亡到武安州的百姓数以千计。(崔公)劝说当地的豪门望族,让他们拿出粮食,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同时对灾民进行登记,使他们能够买到粮食,而且崔公亲临现场视察监督。直到秋天庄稼大丰收,武安州都没有因饥饿而死的情況。老人和小孩,相互搀扶着回去,都说:“让我们活下来的是崔公。”武安州的老百姓,把崔公良好的政绩记录下来并上报朝廷,希望朝廷能让崔公再留任三年,到京城去请愿的竟有五百多人。时人无不为之惊叹。后来崔公出任太守,为政力求简明不繁,不侵扰百姓,致力于抓重大问题,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对吏民进行教导,希望尽量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崇宁年间,皇上诏告天下建造佛祠。崔公当时担任遂宁太守,接受皇帝的命令,急忙说道:“遂宁是皇上最初的封地,(在这件事上)怎么能不走在其他郡县的前面呢?但又不能使百姓过于劳顿。”于是依托城南一座废弃的寺庙,准备好建筑材料及工具,崔公亲自督察,鼓舞官吏与百姓,佛祠不到一个月就宣告完成。百姓们只看到新改建成的佛祠房屋高大华美,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会受到公差的侵扰。河东地区土地瘠薄百姓贫穷,每年由水陆两路运往京师的粮食不足。崔公说:“不能再向老百姓索取(粮食)”。于是崔公尽力收取各郡上交的山林川泽的赋税,以供政务边防之用,量入为出;同时,崔公下令取消那些无关紧要的事,谋求官卖所得的利润,体恤百姓,爱护民力。到了第二年,储藏粮食的仓库全都充足了。
推荐读书人,(崔公)都先推荐那些家世清贫的。下属官员中有老朋友的儿子,拿着他父亲的信请求崔公为其写一封举荐的文书,他还把钱放到信函当中。崔公拿起来发现里面有东西,笑着谢绝并让他回去,但是最终还是加以推荐。人们因此称赞崔公对老朋友情谊深厚,而且能替别人保守隐私。崔公的弟弟名龠,字符量,是平民,一直跟着崔公走南闯北,兄弟友爱,未曾分离。根据宋代补荫制度,崔公可以举荐其子为官,他放弃推荐自己的儿子,先推荐弟弟,朝廷不允许。崔公感叹着对崔龠说:“弟弟你还没做官,我无颜去见死去的父亲。”崔公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就辞去官职,根据朝廷礼制,崔龠依例补官。任命下来两个月之后,崔公去世。呜呼!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君子啊。
崔公风度俊秀,仪态严整,心情平静,态度温和,面色庄重,不评论人物好坏,说话从不涉及人情是非。崔公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唯独喜欢藏书,收集古玩,即使拿出全部家产去买也不顾惜。他擅长作诗,其作品在士大夫之间广泛流传,在家将写过的诗歌编成二十卷的诗集。崔公又从唐史中选材,给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物编排次序,分别作诗来记述他们的事迹。
于是陈述他平生的事迹,来告谕当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