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荀子·解蔽》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曲:局部
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去:抛弃
C.百姓怨非而不用        非:诽谤  
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要:关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昔人君之蔽者            此蔽塞之祸也
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升      人何以知道
C.贤良退处而隐逃          坐于室而见四海
D.将思道者                体道者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
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
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的认识所蒙蔽。
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
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在于知道”。
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
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C(非:责怪)
7.(3分)D 代词,指代人(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C连词,表递进;表转折。) 
8.(3分)D(疏观:通观)
9.(3分)B(是为了证明君王迷失本心,不知道)
10.(6分)
①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被蒙蔽。②心中知道,依道而行就能解蔽。③用虚心、专心、静心作为行动的准则,体察万物,就能解蔽。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带来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扰乱国家的君主,扰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没有不真心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
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不赏识关龙逢,因而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而不赏识微子启,因而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怨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宗庙的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被蒙蔽的祸害啊。
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活着的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
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人靠什么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这种人哪里还会有被蒙蔽的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荀子·解蔽》阅读练习及答案
《言者,以谕意也》《君子必辩》阅读练习及答案
《范仲淹罢官》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知半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松窗杂录》《德宗愤积世之弊》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说新语·方正》《晋书·何充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具备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陈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移树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具备》《新书·审微》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书·陆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孝景崩,武帝立》《李广非大将才也》《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捕蝗奏》《新唐书·姚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所言勿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五年,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阅读练习及答案
皇甫混《韩文公神道碑》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李吉甫传》《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诚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吕氏春秋·义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李淳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泰博学,善谈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泰博学,善谈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致士》《说苑·尊贤》《贞观政要·任贤》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王制》阅读练习及答案
《积微,月不胜日》《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劝学》《荀子·性恶》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儒效》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宥坐·欹器满覆》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性恶》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自知之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非相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子之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强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法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子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克己复礼》《荀子·子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修身》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非相》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