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六、对比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
詹何钓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芒②针为钩,荆篠③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④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⑤之言,蒲且子之弋⑥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⑨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汤问》)
【乙】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纶:钓鱼的丝绳。②芒: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③荆篠:楚国产的细竹。④汩流:湍急的河流。⑤先大夫:这里指已经逝去的父亲。⑥弋:射箭。⑦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⑧连双鸧: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⑨放:同“仿”。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
(2)五年始尽其道( )
(3)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
(4)大王治国诚能若此( )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鱼 见 臣 之 钩 饵 犹 沈 埃 聚 沫 吞 之 不 疑。
16.乙诗的标题“江上渔者”看似平常,细细咀嚼,实含深意,请联系整首诗加以分析。
17.下面两句话分别写钓鱼与打鱼,它们关注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8.有人认为:《列子·汤问》里的寓言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宇宙万物,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拓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请结合选文与《愚公移山》加以分析。
答案:
14. 断 才 考虑,想到 真正,确实
15.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16.这一标题使“江上人”和“渔者”两种人,“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17.第(1)句侧重写钓鱼人的用心专一,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钓鱼。第(2)句意在表现打鱼人风浪里捕鱼的艰险,表达诗人对渔人的同情。
18.示例:赞同。选文讲了詹何学习蒲且子射箭的方法,心无杂念地用简单工具钓到了大鱼,让楚王从中领悟到了治国的道理。这寓言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顺应自然之势,用心地去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并加以运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体现《列子》寓言用了科学方法突破常规,开拓人们的视野的特点。在《愚公移山》中借助愚公不辞辛劳、坚持不懈要移走门前的大山来表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了人力有限,不能移山的常规。印证了“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对人们开拓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译文:
【甲】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作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已经逝去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看见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说的好。”
【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