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五、课外阅读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
(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人说大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B.国以危亡随其后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赵亡卒数十万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愿大王孰计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
(2)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8.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
阿联: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答案:
6.D7.示例:(1)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大王认可/接纳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明察这些话的实情/真相。)
(2)赵国在渑池向秦国朝贡称臣,并割让河间地区事奉/奉送秦国。8. 示例:这是实力决定外交的典型案例,张仪凭的不是嘴炮功夫。 示例:先树靶子,亮对方观点,再进行逐一批驳(论证思路),打破对方幻想,逼其就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论证方法);材料使用恰适,与观点一致,有说服力(材料典型);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论证语言)。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游说/形容词,同“悦”,愉悦,快乐;
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C.量词,几,几个/副词,多次;
D.形容词,仔细/形容词,仔细;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贤,意动用法,认为……是贤明的;察,考虑到。
(2)重点词有:朝,朝贡;以,来;事,事奉。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①空:根据“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和题干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可知,这里张仪用秦国与赵国战争的例子,来向齐王显示秦国国力的强盛。所以齐王之所以屈服,是因为张仪代表的秦国国力强大,并不只是因为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
第②空:根据“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可知,第②空填写的内容是对张仪说理艺术的解析。根据“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可知,张仪在向齐王游说时,先对对方的对方观点进行了逐一批驳,打破了齐王对自己国力抱有的幻想,逼其就范;在论述过程中,摆齐国国家的现状,借助齐国与鲁国,秦国与齐国之间的对比,论证秦国的实力远大于齐国。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设对比,立假设,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
参考译文
(秦惠王)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高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