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①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
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愚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
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第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钧之死A也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祀G至于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
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
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的“累累”词义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
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
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D.陈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
14.陈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BDF
11.B前一个“愚”是形容词,指愚昧的。句意:目的是为了自圆其说以欺骗那些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用来使百姓愚昧。
12.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说法有误。
13.(1)等到大祸临头时才忧虑,就再也来不及了!
(2)君王的嘉言善行将成为后人的楷模,而恶言丑行也会成为后世的鉴戒。如果对君王的言行废而不记,史官就会被免黜。
14.依据:夫妻夜间床头私语不可能被外人听到。
解答:①晋献公有专门的国史和女史,有专人记录。②史官为了自己的官职甚至性命,必须如实记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优施献计让骊姬在夜里哭着对献公说:“我听说申生为人很仁义而且势力很大,对百姓又很宽厚慈爱,这些都是有所用心的举动。如今他说国君被我迷惑,一定会因此而乱国,我恐怕他会以国家利益作借口对你施行武力。何不杀了我,不要为了我一个女人而让百姓遭受动乱。”献公问:“他难道会爱百姓而不爱他的父亲吗?”骊姬说:“我听别人说,施行仁义和效忠国家不一样。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所以百姓的领袖没有私亲,而以百姓为亲。倘若他认为对多数人有利又能把百姓团结在自己周围,还怕弑君?为了多数人的缘故而不爱私亲,大家会更加拥戴他,他开始虽有弑君的恶声,可是最终能得到忠于国家的美名,用后来的善行掩盖掉前面的罪恶。民众总是追求利的。杀了国君而让民众得到厚利,民众有谁还会反对他呢?现在且把国君比作纣王,如果纣王有个好儿子,先把纣王杀了,这样就不会张扬纣的罪恶而招来周的诛伐。同样是死,就不必借周武王之手了,而且商的国祚不会中断,祖宗至今还得到祭祀。你想不担心这类事的发生,能办得到吗?等到大祸临头时才忧虑,就再也来不及了!”献公害怕地问:“怎么办才好呢?”骊姬说:“你何不称老退位而把国政交给申生。申生掌握了国政,按自己心愿行事,得到了他追求的东西,就会放过你。”献公说:“不能把国政交出去。我凭着武功和威势,才得以驾驭诸侯。没死就丢失国政,不能算有武功;连儿子也制服不了,不能算有威势。我把国政交给他,诸侯必定会和我们断绝关系;能断绝关系,必定会加害于我们。丢失国政而且害了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你不必担心,我会有办法对付他。”
材料二:
陈王涉读了《国语》里所讲述的申生被害之事,就来拜访孔博士(孔鲋),说道:“过去我还是相信圣贤之道的,但今天我才明白圣贤也并不诚实。先生您是怎么看的呢?”孔鲋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陈王涉说:“从前晋献公昏庸糊涂听信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但是史书上居然还记载了骊姬夜里对晋献公哭诉,献公也因宠信骊姬而信以为真这样的事。人家夫妇二人夜深人静在黑暗的卧室里说什么做什么,外人谁也不可能知道那些私事,即便换成平民百姓也是如此,更何况献公还是国君呢?所以我认为这种记载不可信,不过是好事之人的凭空编造,目的是为了自圆其说以欺骗那些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这也使我甚至对圣人之言的真实性都起了疑心。”
博士(孔鲋)说:“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君王的外朝有国史官,内朝则有女史官。君王一举一动左史都会记载下来,君王的一言一语右史也会记载下来,史官会将君王的言行毫无隐讳地告诉后人。君王的嘉言善行将成为后人的楷模,而恶言丑行也会成为后世的鉴戒。如果对君王的言行废而不记,史官就会被免黜。所以,就像晋侯和骊姬夫妇之间的那种床前私语、房中秘事,史官也必须照实记载不得隐瞒。至于圣人用来教化百姓的言论,那是为了驱使凡夫俗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正道,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现在您看的书里所记载的都是实有其事,那些史实连续不断,就好像穿连起来的珍珠一样排列分明,是不必怀疑的。”陈王涉说:“先生您真不愧是圣人的后代。今天有幸听到您的教诲,我以后读书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