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乙《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解释加点字:
(1)今夫天下之人牧( )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21.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孰能与之?( )
A.给与 B.跟随 C.赞许 D.参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A.征收 B.证明 C.争夺 D.讨伐
22.把两篇文章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②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3.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请结合甲文对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24.孟子旨在劝说君王施行“仁政”,但甲乙两文的论说角度却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
20. 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遗弃 21. B C 22.①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②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23.比喻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将人们盼望不弑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旱苗盼雨。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和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由水之就下”,无法抗拒。孟子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 24.甲文中,孟子认为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参考译文:
甲《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之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那有谁里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长时间干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了他呢?如今各国的国君,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乙《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