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粮若丘山。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使民必出利,利足以生民,必时藏余,谓之称数。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肥田殖谷,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和齐百姓,是将帅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君人者亦可以觉矣。
(节选自《荀子·富国篇第十》)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国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十年之后A年谷B复熟C而陈积D有余E知本F末源流G之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裕民以政”的“裕”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用法不同。
B.胜,指胜任、能够承担,与《项脊轩志》的“亦遂增胜”的“胜”词义不相同。
C.五谷,指五种谷物,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D.“薄赋敛,则与之”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重视“节用裕民”,认为“节用”须按规定的等级执行,“裕民”要依靠政治上的各种措施。
B.“礼”的标准要求品德和地位、职位与俸禄、俸禄与使用要相称;在分封诸侯国等方面也要做到合乎法度。
C.明确职分是使天下富足的重要原则,其中使土地不受干旱水涝之害,五谷能够按时成熟是天子的职责。
D.太公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会如父母爱子女、兄长爱弟妹般爱护百姓,同时在各方面都能切身体谅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2)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14.两则材料都包含有“爱民”之意,请分析两则材料在“爱民”上的相同之处。(3分)
答案:
10.ACE
11.A。(“裕”“硕茂”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
12.C。(“天子的职责”错误,应是“上天的事情”)
13.(1)减轻田赋,适当征收关卡集市的税收,少兴办劳役工程,不让百姓错过农时,这样国家就能富足。(罕、夺各1分,句意2分)
(2)所以田野荒芜了,但国家的粮仓很充实,百姓(钱财)匮乏,但国家仓库却满满的,这就叫做国家灭亡。(虚、蹶各1分,句意2分)
14.①目的上:爱民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治理的需要,为了君主受尊崇,民众得安宁。
②方法上:重视让百姓获得利益实惠,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赋税征收上方面设法关照百姓。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使国家富足的途径: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并妥善贮藏盈余。节省费用必须按照所规定的等级标准执行,使百姓富裕必须依靠政治上的各种措施。节约费用因而就有剩余的财物,使百姓宽余百姓就能富足。百姓富足了,那么农田就会得到治理,多施肥,得到精心的耕作;这样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增长上百倍。国君按照法律规定征税,而臣民按照礼制规定节约使用。这样,余粮就会堆积如山。所以,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一定会获得仁义善良的美名,而且还会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不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会使百姓贫穷;百姓贫穷,农田就会贫瘠、荒芜;农田贫瘠而且荒芜,那么生产的粮食就达不到正常收成的一半。这样,即使国君大肆侵占掠夺,得到的还是很少。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不懂得节约费用,富裕民众。
礼制,是贵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有一定的秩序。品德和地位一定要相称,职位与俸禄一定要相称,俸禄与费用一定要相称。根据土地大小分封诸侯国,计算收益多少来使用民众,根据能力大小授予工作;役使百姓,必定使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役使他们就能产生收益,这种收益又足够用来养活民众,一定及时地把他们多余的粮食财物储藏起来,这叫做合乎法度。所以,从天子到老百姓,不管事情大小,也不管事情多少,都以此类推。减轻田赋,适当征收关卡集市的税收,少举办劳役工程,不让百姓错过农时,这样国家就能富足。
使天下富足的原则在于明确职分。开垦田地,整顿田地,施加肥料使土地肥沃,种植谷物,这是农民百姓的事情。掌握农时,鼓励农民,促进生产,增加收益,使百姓和睦,这是将帅的事情。使高地不干旱,洼地不受水涝,使寒暑节令适宜,使五谷按时成熟,这是上天的事情。至于普遍地爱抚百姓,全面管理百姓,即使有旱涝灾害,也使百姓没有饥寒交迫的祸患,这是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宰相的事情了。
禹时碰上了十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了七年旱灾,但天下的百姓没有遭受饥饿苦难的神色,十年以后,谷物又丰收了,而原来储备粮还有节余。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了本末、源流的关系啊。所以,田野荒芜了,但国家的粮仓很充实,百姓(钱财)匮乏,但国家仓库却满满的,这就叫做国家灭亡。统治百姓的君主,也应该觉悟了。
材料二:
周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周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辛杀害,给予民众实忠而不掠夺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周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宫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