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B.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C.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D.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
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
D.“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
D.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14.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请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手足深情。(3分)
答案:
10.B(“思念”,思之念之,即揣度的意思;“居家在官无大过恶”,表述对象应是“苏轼”,由此可排除C、D两项。“上章论事”即呈上奏章讨论国家大事,应该合在一起理解;“其言不一”中的“一”是一致的意思,说的是和皇帝意见不一致,与后文“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照应;由此可排除D项。)
11.D(A项中,第一个相,意思为互相;第二个相,意思为偏指一方,你。D项中两个“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
12.C(C项,“因为怕受到牵连”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文中只是说“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
13.(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
(“感荷”,感谢。感:感激;荷:承受。“恩贷”,施恩宽宥,这里指圣上的恩泽。“悔咎”,追悔前非,这里指悔过。)
(2)(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
(“所犯”,所字结构,这里指所犯的罪。“显”,明显。“重”,指重新。)
14.①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②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③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困窘急迫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虽然如小草一般卑微,但有受危难压迫时的所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哀怜悲悯我了吧。
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捕入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于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古论今。他前后几次呈上奏折讨论国事,其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您有很深广的圣明贤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私下里倚仗天地宽容的恩德,不知道收敛敬畏。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常常看到事物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用词有些轻佻发挥。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却传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写出来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言辞带来的影响不容易消除。虽然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但却违反了刑律没有办法挽回。
苏轼在被捕之前,让人捎话给我说:“我身体早就衰老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里,死也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年少时我怀着有一番有所作为的志向,又恰好逢到世上难遇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答贤明的君主,却没有办法了。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缇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如蚂蚁一般渺小的诚意,虽远远比不上缇萦,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
臣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痛苦,只得把全部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