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当思之①在心②常令③相继④若⑤斯须⑥懈怠⑦去之⑧已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危险,使动用法,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中的“危”词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B.比,近来,与归有光《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并不相同。
C.胜,超过、胜过,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的“胜”词义相同。超然客公众号
D.物,众人,此指百姓,与《谏太宗十思疏》“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物”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韩非子看来,治理国家,仅仅靠赏罚是不够的。赏罚不当就不能称为明察;赏罚虽当,但作用有限,并不能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
B.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可以吸取前代帝王成功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并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借鉴,这样就可以铲除近代的浮薄之风。
C.唐太宗原先认为在战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难以改变,但后来通过事实发现,施政措施得当与否,对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影响。
D.唐太宗认可整修兵器防御寇乱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不能重蹈隋炀帝灭亡的覆辙,让群臣怨恨叛离,并希望大臣们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
(2)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14.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3 分)
答案:
10.②④⑦ [解析]原文标点: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11.D [解析]含义一样。
12.B [解析]“这样就可以铲除近代的浮薄之风”错。
13.(1)大凡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用来遵循的。
【评分标准】4 分。所以:用来……的。执;掌握。师:效法、遵循。……者……也:判断句。每点 1 分。
(2) 但我只希望你们留心治国之道,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武器。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标准】4 分。然:但是。存心:留心,用心。务尽:务必竭尽。甲仗:武器,兵器。每点 1 分。
14. ①材料一强调君主治国,应远离仁义,摒除智慧、才能,用法令来使人民服从。(1 分)②材料二强调国君必须用仁义诚信治国,(1 分)任用贤才。(1 分)
【评分标准】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凡是治国的大事,不仅仅指的赏罚得当。赏无功的人,罚无罪的人,不能称作明察。赏有功的人,罚有罪的人,且全无遗漏,作用仅仅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并不能起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的作用。因此,禁止奸邪的办法,首要的是禁止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为。现在世上的人都说“给君主带来尊崇,国家带来安定的,必然要靠仁义智慧贤能”,却不知道导致君主卑下、国家危乱的,必定因为仁义智慧和贤能。所以掌握方法的君主,摒弃仁义,废除智慧和贤能,用法令来使人服从。因此声誉远播而名震四海,百姓太平而国家安定,在于君主懂得使用民众的方法。大凡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用来遵循的。既然这样,那么派遣侍从官员每天把法治的道理传达到宫门之外,直到境内的民众每天都看到法令,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说:“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都国运久远。用严刑酷法统领人民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既然我们看到了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用作统治国家的借鉴。现在,我们要专拿诚信、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希望这有助于铲除近代的浮薄之风。”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荒废凋疲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陛下在天下积弊之时统领国家,弘扬古代圣贤的遗风,实乃万民之福。但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太宗说:“我求贤若渴,即使夜晚做梦都不忘。”给事中杜正伦说:“哪个时代都有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用,哪里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吕尚,然后才治理天下呢?”太宗十分赞赏他的话。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得当还是不得当。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希望你们留心治国之道,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武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导致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道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