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谓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重人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重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重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候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蔽,而大臣愈重。凡重人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智法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无党孤特。夫以疏远与信爱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智法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重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故智法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智法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朋党比周以蔽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可以美名借者,以外权重之。是以蔽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智法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重人安肯弃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重人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取材于韩非子《孤愤》)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案法而治官 案:同“按”,依照。
B.故敌国为之讼 讼:同“颂”,赞颂。
C.而旦暮独说于前 说:同“悦”,愉悦。
D.不僇于吏诛 僇:同“戮”,杀死。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亏法以利私
朋党比周以弊主
B. 力能得其君
其可以罪过诬者
C. 且烛重人之阴情
又且习故
D. 必信于重人矣
使其主有大失于上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
权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荐自己的政敌
B.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
凭违背君主心意的言行与投合君主好恶的人相争
C.以私剑而穷之
用私家剑客把他们斩尽杀绝
D.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
如今君主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就实行诛杀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子一旦成了掌控大权的权臣,就会破坏法律、谋取私利、控制国君。
B.朝廷内外的许多人出于各自的私利,都甘心依附于权臣,助纣为虐。
C.权臣蒙蔽了国君,不是拥有显赫的官爵,就是被赐予重要的外交权。
D.文章在批判权臣窃取权力、危害国家的同时,也批评了君主的过失。
10.文中“智法之士”与“重人”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公冶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子路》)
注释:【1】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贵重华美的器具,比喻栋梁之材。
孔子对子贡和樊迟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6.(3分)C7.(3分)A8.(3分)D9.(3分)C
10.(6分)
答案要点:
①智法之士明察劲直,如果被任用,一定会查明惩处重人的违法行为,因此双方势不两立。
②重人独揽大权、勾结朋党、迎合君主来谋取私利,智法之士则从不结党营私,用法治的言论来纠正君主的错误。
③重人对智法之士绝对不会放过,能用罪状诬陷的就借法律来诛杀,不能诬陷的就用私家剑客来暗杀。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5分)
答案示例:
①孔子评价子贡很成器,是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但也还并未说他是君子;评价樊迟是在下位的普通人,不堪当重任。
②因为孔子认为,君子不应专限于一艺之长,更不应拘泥于微小的技艺,而应无所不通,
重在通晓“仁”的大道。子贡虽然是栋梁之材,但仍像一件器具那样只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樊迟求教的都是稼穑园圃的小事,并未问及治理天下的大道,所以充其量也就是个在野的普通人而已。
【评分参考】评价2分,原因3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通晓统治策略的人,一定有远见且明察秋毫,不明察,就不能洞察私情;能推行法治的人,一定坚定果断且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纠察惩治奸邪。臣子遵循法令来办事,依照法律来履行职责,不能称为权臣。权臣,无视国家法令而擅自作为,破坏国家法律来谋取私利,耗费国家财富而便利私家,他的势力能够控制国君,这就是所谓权臣。通晓统治策略的人明察秋毫,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将洞察那些权臣的阴谋奸术;能推行法治的人刚劲正直,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将纠察惩办权臣的不法行为。所以通晓统治策略能推行法治的人被任用,那么权臣一定会被削除。这样说来,通晓统治策略的人与权臣,是势不两立的仇敌。
权臣独揽国家的大权,那么外交和内政就要被他利用了。因此列国诸侯不依靠他,事情就不会被应许,所以实力相当的诸侯国会为他唱颂歌;各级官吏不依靠他,功绩就不会被上报,所以群臣会为他出力;君主的侍从官员不依靠他,就不能接近君主,所以君主身边的人会为他隐瞒罪行;治学的士人不依靠他,就会收入微薄、地位低下,所以治学的士人就为他作美谈。这四种辅助势力,是奸邪之臣所用来粉饰自己的手段。权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荐自己的政敌,君主不能超越这四种辅助势力而洞察权臣,所以君主就越来越被蒙蔽,控制国家大权的人权势越来越大。大凡权臣对于君主来说,很少有不被信任宠爱的,而且他们彼此亲昵熟悉。至于投合君主的心意,迎合君主的好恶,这本来就是他们得到进升的手段。他们官爵高权位重,党羽又多,并且全国上下都为他们唱赞歌。而智法之士想要求得君主的任用,既没有受到信任宠爱的亲近关系,也没有亲呢和熟悉的交情,又要用法治的言论,纠正君主的偏邪之心,这就和君主的心意相违背。智法之士所处的政治地位卑贱,没有党羽,孤立无援。凭与君主疏远的关系与君主信任宠爱的人相争,按理是不能取胜的;凭新客的身份与君主故旧之人相争,按理是不能取胜的;凭违背君主心意的言行与投合君主好恶之人相争,按理是不能取胜的;凭轻微低贱的地位与官爵尊贵的人相争,按理是不能取胜的;凭一张嘴和全国上下的一致附和声相争,按理是不能取胜的。智法之士处在这五种不利的情势之下,又加上长年不能与君主见面;权臣凭借着五种有利形势,并且能随时在君主面前单独进言。所以智法之士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进用,而君主又何时才能醒悟呢?因此情势上必定不能取胜,又与权臣势不两立,智法之士怎会不危险?那些可用罪状诬陷的,权臣就用国家法律来诛杀他们;那些不能强加罪名的,权臣就用私家剑客把他们斩尽杀绝。这样说来,精通法治之术而违背君主的人,不是被官吏杀死,就必定死在私家剑客的手里了。
结党拉派串通一气来蒙蔽君主,花言巧语歪曲事实来便利私家的人,一定会被权臣信任。所以对那些能用功劳做借口的,就封官赐爵使他们显贵;对那些能用好名声做借口的,就给予处理对外事物的大权使他们有实权。所以蒙蔽君主而奔走于权臣私人门下的人,不是在官爵上显赫,就一定是有处理对外事物的实权。如今君主不验证核查就实行诛戮,不等建立功劳就授予爵禄,因此智法之士怎能冒死去陈述自己的主张,权臣怎肯放弃私利而自己引退?所以君主地位就越来越低,权臣私家的权势就越来越大。权臣挟持着一班愚蠢而污浊的人,对上同他们一道欺骗君主,对下同他们一道谋取私利侵害百姓,互相勾结成一个团体,相互用一个腔调说话,迷惑君主败坏法制,来扰乱官员和人民,使国家衰危,君主烦忧屈辱,这是重大的罪行。臣子有大罪,君主不能禁止,这是重大的过失。假如君主在上面有重大的过失,臣子在下面有重大的罪行,还想求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