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祖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7分)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译文】孙子说过这样的话:不熟悉山林险关水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打仗;不能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理的优势。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译文】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纵然是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及肩的矮墙,有时连百丈高的城墙也不能胜过它。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与他谈论什么地利呢?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变化无穷的就是地利了。地利的精深微妙,地图不能一一记载,典籍不能论述完备,只是在神妙莫测的心中千变万化。所以说,城邑山河,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从西北方兴起的人可以利用它来兼并东南之地,而从东南方兴起的人又未尝不能利用它来兼并西北之域。所以说:不变的本体,却有千变万化的作用;固定的形状,却可作为不同形状的准则。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译文】要向南行车的不可以向北赶车,要向东泛舟的不可以向西划船,这是容易理解的道理。西北山脉众多,但不见得没有低湿之处;东南多水,不见得没有狭窄险要之地。这是简单却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的道理。况且,一根手指挡在眼前,就连泰山也会看不见;没走几步而改变车道,方向也就会分不清,就会觉得对地形没有把握。引兵陷入沼泽之地而毫无觉察,前面误入深谷还迷迷糊糊,这时才想起来随便抓个路上的人来当向导,这样的向导怎么可以依靠呢!这是为什么呢?向导是用在临时急需的情况下的,而地利知识必须在平时就要有所了解。(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人)平时对于九州的地理形势,各地的险要关隘,没有一个总的概念,更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只想依靠于临时找来的向导,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被敌人愚弄呢?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译文】因此,有必定要经过的路,有必定要攻打的城,这是平时就应该知道的。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胜败存亡可在掌上发生变化,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这些本来就是大将的职责,而不是可以从向导那里问来的。凡是我该用大部队或小部队,该分兵或合兵,该实或该虚的地方,都已清清楚楚地了解了,然后才可以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意见,听从他们的可信之言,废弃他们的可疑之词,以便使自己对地利的使用更加完善,怎么可以徒然使自己的视听受到别人的左右呢?
(取材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却六国而有余            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规三辅           规:规则
③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       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难             难:困难
⑤乌足与言地利哉           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详         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         楫:划船
⑧向导其可恃乎哉           其:还是
A.①⑤     B.②⑧      C.③⑦     D.④⑥
【解析】实词首先判断词性。②震秦陇,规三辅,“规”与“震”相对,因此应为动词,规划谋取的意思。虚词看位置和结构,向导其可恃乎哉?这个其在主谓之间,表示反问语气,难道。表示选择的应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其”连用,比如“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所以答案选B。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
  【解析】答案为C。语句理解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这一段讲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所以“易”是改变的意思,不是容易。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
【解析】A项证明的是地里的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谁来用。不是证明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要注意本段第一句话的观点句。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解析】“因”为根据或者凭借,比如成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所在为所字结构,所在的地方。为此处为动词,做的意思。
答案: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
10.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6分)
【解析】本题给了答题区间,要懂得观点如何表达。作者认为……,原因是……。这是答题的逻辑。写观点尽量用正面的语言表述,而不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应该怎么样,是什么。另外就是需要读懂文章了,原因一般来说是会分角度的,也就是几个角度就有几个原因。
参考答案:
观点:作者认为得地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向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理由: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
优秀答案示例:
①作者认为利用好地利,需要将领进行权衡判断,不能全靠向导。
理由:①作者认为将领对地利的认识是平日积累的,而向导只能提供临时的信息,且很容易被局部地形迷惑,导致中计,故不可全靠向导;②同时,对于战机的把握,谋略的实施和形势的判断,这些都需要将领根据地利加以判断,通过平日的知识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战术,然后再向向导询问,取其中可信之处,已完善自己对地利之用。
②作者认为想要得到地利,不应依靠向导,将领可以在掌握地利后向向导求证。
理由①向导虽了解地形,但容易不见大局;②用向导是临时的,而得知地利是将领平日做的,应在了解九州地理优势和四方险易,整体把握大纲;③听信于临时的向导可能被敌军所骗;④辨明要害的地方,细查缓急的关键,顺应地利而权衡是大将的责任;⑤当战略已定,再向向导询问意见,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利。
③作者认为因地利而权衡者为大将,得地利不可依靠向导。
第四段中,作者阐述了地形的复杂多变,而将领若平日未尝关注天下地形,战时却轻信于临时向导,极易被局部地形迷惑,不见全局。第五段中,作者认为得地形后衡量,确定战略战术是大将的责任。大将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再求证于向导,才能避其疏漏,做到善用地利。
 


相关文言文练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王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唐书·王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纪事本末·河漕转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苏代为燕说齐》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蒙恬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资治通鉴·初,刘仁轨为给事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惠言《书左仲甫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祁彪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赵孟《逍遥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阮步兵》《阮步兵啸》阅读练习及答案
聊斋志异之《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黄童子序》《避暑录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明史·沈思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欢守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杨文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清史稿·杨文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书·朱修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崇与王桤争豪》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曹操在许》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