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匈奴①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遗其太子入汉为质。汉使杨信于匈奴,信不肯从其俗,单于曰:“故约汉尝遗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信既归汉又使王乌往而单于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给谓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约为兄弟。”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匈奴曰:“非得汉贵人使,吾不与诚语。”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厚葬直数千金,曰:“此汉贵人也。”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备胡。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材料二: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②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③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节选自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有删减)
注:①匈奴:属于夷狄。②公:鲁隐公。③從事:骚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信既归A汉B又使C王乌往D而单于复谄E以甘言F欲多G得汉财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看,引申为“打探”,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不相同。
B.因,趁机,与《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不相同。
C.归,使……回去,使动用法,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D.疾,憎恨,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青、霍去病率兵穿越大漠后,匈奴很少侵扰汉朝,于是休养士卒马匹,进行涉猎训练,并多次派遣使者用甜言蜜语向汉朝请求和亲。
B.王乌遵从匈奴风俗,放下使者旄节进入毡帐,单于因此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杨信出使,不遵从匈奴风俗,单于大为不悦。
C.匈奴使者病死在汉朝,虽然汉朝带着诚意送回灵柩,但匈奴单于认为汉朝杀害了本国的使者,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于是出兵汉朝。
D.苏轼认为中原文明一天也不能够违背,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都不可以趋向。蛮夷米到中原,与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并不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
(2)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
14.何休认为对夷狄应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来者不拒”的表现和“去者不追”的原因。(3分)
答案:
10.ADF 本句句意为“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本题宜用“语意断句法”和“语法断句法”。“汉”是“使”的施动者,故A处断;“使……往”,语意完整,故D处断;“以甘言”,介词短语后置,故F处断。
11.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为“痛心”。
12.C.“真诚得不到回报”错误,原文“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说明匈奴自始至终都是虚假诓骗的态度,谈不上真诚。
13.(1)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
(评分标准:“爱”,喜欢,1分;“佯”,假装,1分;“甘言”,省略介词“以”,状语后置,1分;“为”后省略宾语(他/王乌),省略句,1分。意思相近即可)
(2)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评分标准:“然”,代词,这个道理,1分;“是故”,因此,所以,1分;前一个“治”,主动治理,1分;“深”,深入,深化,深度,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来者不拒”的表现:
(1)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2)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去者不追”的原因: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匈奴自卫青、霍去病率军穿越大沙漠以来,很少再对汉朝进行侵扰,迁往北方很远的地方,休养士卒马匹,进行射猎训练,并多次派使臣到汉朝来,用甜言蜜语请求和亲。汉朝派北地人王乌等前去窥探匈奴的虚实,王乌遵从匈奴的风俗,放下使者的旄节,自己进入匈奴单于的毡帐之中。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又派杨信为使者前往匈奴。杨信不肯遵从匈奴的风俗,单于说:“据从前的盟约,汉朝曾将其藩王的女儿嫁到匈奴来,供给一定数量的缯絮、食物,用这种方式和亲匈奴也不再侵扰汉朝的边境。如今却要违反以往的盟约,让我的太子去做人质,那还能剩下什么呢?”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骗王乌说:“我想亲自到汉朝去面见天子,相互结为兄弟。”王乌回来后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匈奴又表示:“除非汉朝派地位尊贵的人作为使者前来,否则我们不说实话。”匈奴派地位尊贵的人到汉朝来,来人生了病,汉朝给他药吃,想治好他的病,但他却不幸死去。于是,汉朝派路充国佩带二千石官员的印绶,出使匈奴,顺便将匈奴使臣灵柩送回,并致送丰厚的丧葬费,价值数千金,又对匈奴介绍路充国说:“这是汉朝地位尊贵的人。”单于认为是汉朝将其尊贵的使臣杀了,所以将路充国扣留匈奴,不放他回国。以前所说的话,都是单于故意用空言欺骗王乌,他根本就无意到汉朝去,也无意派太子去。因此匈奴屡次派出奇兵,侵犯汉朝边界。于是,汉武帝任命郭昌为拔胡将军,与浞野侯赵破奴屯兵于朔方以东地区防备匈奴。
材料二:
蛮荒之地的人是不可以用中原的治理方法来治理的。他们就像没有被驯化的野兽,如果寻求这种大规模的治理,必定会引起这个地方的大乱。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东汉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何休说过:“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地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天下关于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和方法记载最详细的,没有能够超过《春秋》这部书的。
中原文明是一天也不可以违背的,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也不可以趋向的。如果不是纯粹的中原文明,完全可以不去评价对错,那么作为纯粹的中原文明就显现可知了。荒蛮之人(来到中原),怎么能和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一样呢?然而《春秋》书上记载“鲁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隐公没有贬低戎人而认为可以会见,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很明显这是因为戎人不能按照会见的礼仪来拜见隐公,这也是后世学者为什么会深深怀疑而寻求答案的原因,所以说: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人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
因为荒蛮之人是不可以通过感化教诲而让他们内心顺服的,他们不悍然用兵,对我们的边塞进行骚扰,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何况还听说有这样的会见,而要积极行事的,难道不这样就不能表达他非常感动的情义吗?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按照中原文明的礼仪来要求拜见的礼仪),必将会深深地责备他们的礼数不周,而对方也必将会对这种责备而承受不了,由此触发他们的愤怒,这样引起的祸端就会很大了。所以圣人孔子对此非常的忧虑,所以当荒蛮之人来到的时候《春秋》书上的记载是“会见”,并且说,这样做就足以了,这就是采用不主动治理的方法去深化治理的原因了。由此可以看到,《春秋》这本书对荒蛮之人的憎恨,并不是对纯粹荒蛮之人的憎恨,而是对从中原之地流入荒蛮之地的这类人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