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①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②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2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1分)
A.然 B.故 C.而 D.则
2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3分)
2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2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4分)
答案:
21.(1分)(D )(文中语句关系为“假设关系”,“则”可以用为假设复句中的引出结果,解释为“那么”)
22.(3分)答案示例:用散句起结,以整句进行铺排,从国家治理所用的方法到分析国家治乱的根源,再到史官评论史事的见识、语言和用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评价《资治通鉴》,表达了神宗皇帝对于这部历史著作的高度赞赏。语言整齐,富有气势。
评分说明:整散句各自的作用1分,对内容的归纳1分,效果1分(情感、表达有其一)
23. (3分) ( A )(材料一第一段说“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指的是古人作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权,总结王朝兴衰的教训,司马光作史与此相合)
24.(4分)
答案示例:神宗引用荀子和《诗经》里的话,可知他希望借《资治通鉴》观察先王圣人的伟大业绩,学习到治国之道,也能借鉴昏君亡国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司马光上书中所言表明希望通过考察历史来检视当下治理中的问题,以实现王朝的稳固统治,让天下百姓得到福祉。
二人相同之处在于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统治;但是神宗更着眼于君主治理,司马光还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
评分说明:材料内容阐释2分,君臣之志异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