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潜夫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得蒸穬麦。己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乃反谓方不诚而药皆无益于病,因弃后药而弗敢饮,而便求巫觋者,虽死可也。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国以侵乱,不自知为下所欺也。乃反谓经不信而贤皆无益于救乱,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虽灭亡可也。三代以下,皆以支罗服、蒸穬麦合药,病日痁①而遂死也。《书》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国乃其昌。”是故先王为官择人,必得其材,功加于人,德称其位,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务顺以动天地如此。三代开国建侯,所以传嗣百世,历载千数者也。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思贤》)
材料二:
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朝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衣服緷絻,尽有法度,则君体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上者佚矣。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有求而得火也。奸伪之人,无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庆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纳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庆之于长老。此道法之所从来,是治本也。是故岁一言者,君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间,听其言于君臣之义,而官论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为常具以给之。相总要,者②官谋士,量实义美,匡请所疑。而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余日,而官胜其任;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职也。
(节选自管仲《管子·君臣上》)
【注】①痁:同“阽”,病重。②者:同“诸”,众多。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己而不识A真B合而服之C病D以侵E剧F不自知G为H人所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鄙,指人品低下、见识浅薄的人,与《曹刿论战》“肉食者鄙”中的“鄙”意思相同。
B.五官,指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五横,指监察五官的纠察之官。
C.伏,指隐藏、隐蔽,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中的“伏”意思不同。
D.治本,指治国的根本措施,与“治标不治本”中的“治本”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理国家如同治病需用真药一样,要任用真正的贤才。有的君主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导致国家危亡,却反过来说经书和贤才无用。
B.王符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君主要唯才是用,臣子要积极举荐真正贤德有才的人,所选官员要德配其位、才合其职、有功于民。
C.善于施政的君主应该有合理的官制和律令,君主依法临政,官吏奉命行事,百姓顺从成风,久而久之就可形成良好的秩序。
D.管仲认为,上至君臣,下至父子,都应该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天子向天下发布命令,诸侯、大夫、百姓均直接受命于天子,并各司其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虽灭亡可也。(4分)
(2)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有求而得火也。(4分)
1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治国之道,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CF(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这里谈论的是用药的真假问题,告诫人们需要认真辨别,因此“不识真”不能断开。“合而服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侵”意思是逐渐、渐渐,“侵剧”表示加重的过程,不能断开。“不自知为人所欺也”意为自己不知道被人欺骗了,中间无需断开。)(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A项,“意思相同”错误,“肉食者鄙”中的“鄙”是形容词,意为见识浅薄、目光短浅。)
12.D(D项,“诸侯、大夫、百姓均直接受命于天子”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可知,诸侯、大夫、百姓接受命令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并不是都直接受命于天子。)
13.(1)于是废弃了真正的贤才而不再选拔任用,改而任用平庸的官吏,这样的君主即便亡国了也是应该的。(“因”“求进”“虽”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大家都顺而一人独逆,大家都正而一人独偏,这就像黑夜之中找东西而见到火光一样。(“辟”“有求”各1分,句意2分)
14.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贤才”作用,强调君主要用贤、官员应举贤;②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君臣”关系,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均应遵守法制,各司其职。(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理国家得不到真正的贤才,就像治病得不到真正的好药。治病本来需要用真人参,得到的反而是萝卜根;应当用麦门冬,得到的反而是蒸積麦。病人自己不认识真假,掺合在一起服用,病情越发加剧,自己不知道被人欺骗了。于是反过来说药方不可信,药都无益于治病,因此把之后的药都丢弃而不敢服用,反而去求神告巫,这样的人即便死了也是应该的。君主求用贤能之才,下面却推荐庸鄙之人;选拔正直之士,下面却推荐邪枉之人。君主不明辨真假,反而草率地授予他们官职,国家因此日益衰乱,君主自己不知道被臣下欺骗了。反而说经书不可信而贤才都无益于救国之乱,于是废弃了真正的贤才而不再选拔任用,改而任用平庸的官吏,这样的君主即便亡国了也是应该的。夏、商、周以后的朝代,都像是用萝卜根、蒸穬麦来配药,病情日益加重而终于走向了灭亡。《尚书》里讲:“一个官员有才能,就使其贡献善行,国家就会昌盛。”因此上古的贤明君王设立官职选拔人才,一定要依据其才能,要有功于人民,德行要与职位相称,要与众人商议、卜问鬼神,人民都推举拥戴他,一定要像这样顺应正道来感动天地。夏、商、周三代开国封侯,就是凭此才传承百世,历经千年啊。
材料二:
所以有道的君主,在上面设立五官来治理人民,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有五横之官来纠察官吏,执事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朝廷有一定的制度和礼仪,来尊奉君主地位,君主的衣服——衮衣和冠冕,也都有法度规定,君主就可以依法而临政了。人君据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从而成风,这样日久形成常规,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人,群众就会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天子向天下发布命令,诸侯从天子那里接受命令,大夫从本国国君那里接受命令,儿子从父母那里接受命令,下听其上,弟听其兄,这是最顺的秩序。衡石的称计是统一的,斗斛的量度是统一的,丈尺的标准是统一的,武器的规格是统一的,书写文字相同,车辙宽窄相同,这是最正的规范。如果大家都顺而一人独递,大家都正而一人独偏,这就像黑夜之中找东西而见到火光一样。奸伪之人是无法隐藏得住的。这就是先王为什么坚持统一民心的原因。所以,天子有了成就,就要把功德归让于上天;诸侯有了成就,就要归功于天子;大夫有了成就,就要奉献给本国国君;人民有成就,就应当追溯来源于父亲,并归功于长辈和老辈。这就是“道”和“法”所产生的根源,也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因此,按年考察工作的是君主,按四时考察工作的是辅相,按月进行考核的是百官,从事劳动专务农业以等待上面命令的是一般平民。所以,对于平民百姓,应当在他们的父兄中间评量其劳动,应当就君臣的大义上面来听取其言论,然后官吏评选其德才,献给君主。大夫只安排官职以内的事务,而不论及职责以外的事情;至于辅相,就要定出经常的条例来给百官做依据。辅相总揽枢要,百官谋士们根据实际情况评议好的措施,有所疑问则请辅相匡正。君主则调发大府内有关的法令和珪璧印信,来进行稽考查验,只站在三层台阶之上,面向南接受辅相呈上的政事枢要就行了。这样,君主有空暇的时日,而百官胜任其职务;四时的政令不出错误,而百姓严肃地完成对上面的供应。这都是因为上有法制,而下面各有职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