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商君书·君臣》《韩非子·定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商君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嬖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上A以B功C劳D与E则F民|G战H上I以J诗K书L与M则N民O学P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B.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
C.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
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赞同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分设五官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创立法制来禁止奸邪产生。
B.明君要按照功劳进行奖赏,士兵取得斩首、捕虏的战功时,要使他们的爵位足够荣耀,俸禄足够享用,这样士兵才会为国死战。
C.国君的倡导能够引导百姓。如果国君仅靠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仅凭个人的声誉封赏臣民,士兵将不肯作战,农民将纷纷外迁。
D.商鞅列举了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4分)
(2)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4分)
14.商鞅和韩非子关于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E、H、M [解析]原文标点: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
11.A [解析]《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为“劲疾”。
12.D [解析]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原因是“释法制而任名誉”。
13.(1)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
【评分标准】4分。从:服从。尊:受到尊崇。虽:即使。知:通“智”,智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
【评分标准】4分。劳:劳作。休:休息。却:退却。兵:军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1分)②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  (1分)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  (1分)
【评分标准】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情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任人以智慧,不注重功劳而任人以声誉。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听从;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
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商君书·君臣》《韩非子·定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死之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农夫殴官》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陈元方》阅读练习及答案
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濂《抱瓮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阅读练习及答案
《饮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启超《谭嗣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子谏楚庄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打捞铁牛》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王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公讳颍,字孝叔》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五代史·符存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富人之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人食盐》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世说新语·识鉴》阅读练习及答案
《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五代史·康怀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隋书·元晖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乘隙刺偷》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毛不拔》阅读练习及答案
《礼记·大学》《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