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6-22题。(共20分)
①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②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颎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因平尉迟迥。
③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每坐朝堂北槐树 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④上尝问颎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及陈平,晋王①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
⑤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下诏诛之。
⑥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
注释:①晋王,即后来即位的隋炀帝杨广。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朝臣莫与为比( )(2)进引贞良( )
17.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分)
略涉书史
A.夺取B.简略C.大致 D.全部
18. 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分)
又习兵事
A.习染B.习惯C.学习 D.通晓
19、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A、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B、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C、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D、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20、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21、文章第⑤段说“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请结合第④段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22、后世记载唐太宗读完《高颎传》之后评论说:“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隋时安危,系其存殁。炀帝无道,枉见诛夷。”请结合上文史实,概括唐太宗总结了哪些历史经验教训?(3分)
答案:
16.(2分)(1)并列、并排 (2)举荐、推荐
17.(1分)C 18.(1分)D 19.(3分)A
20.(6分)高颎常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听取政事,那棵树没与其它树木排成整齐的行列,管理部门将要砍伐它。皇帝特别命令不要去除这棵树,而是用这棵树给后人看。高颎就像这样被皇帝看重。(评分说明:每、听事、不依行列、有司、特、示、见重……以上要点,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1.(4分)答案示例:(1)解释“文武大略,明达世务”的意思,既有军事才事,又有治国辅政的才能;对南北方的民情也有充分地了解。(1分)(2)他通过研究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启发高祖通过骚扰对方秋收的战术不断消耗陈国国力,是为“明达世务”。
(3)他提供谋略,采用疑兵之计,不用强攻而用出其不意的战略攻陈,是为“武略”。
(4)灭陈后,高颎为社稷稳固,斩了陈后主的亡国美人张丽华,有利于治理国家,是为有“文略”。(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第1点如果在后面分点表述中有解释也算正确。)
22.(3分)高祖重用人才,国家兴盛;隋炀帝荒淫无道,诛杀正直臣子,最终亡国。(1分)从这样的史实中,李世民看到了贤臣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作为君主应该重用公平正直、有治理才能的贤臣。(1分)同时以隋炀帝为戒,告诫自己不能只图安逸享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