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①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
(选自《吕氏春秋·知接》,有删改)
【注】①接:达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B.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C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D.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管仲虽然尊称易牙为“子”,但认为他烹煮儿子以满足桓公,过于残忍。
B.垣多指矮墙,“有一妇人逾垣入”指妇女爬过矮墙,《氓》中“乘彼垝垣”的“垣”也可解为“矮墙”。
C.文中的“归”指回家,而《红楼梦》“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归”特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文中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卫启方父死不归,在管仲看来,其行为虽一时迎合了桓公但都不合人情,他们不可能真正忠于桓公。
B.管仲引用谚语说,居家者不必装载外出时使用的东西,远行者无需储藏居家时的物品,自己将死没有什么可以再告诉桓公。
C.管仲认为生死疾病都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桓公过于倚重常之巫,必有后患。四年后,常之巫看到桓公将死,果然犯上作乱。
D.管仲死后,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过了三年,桓公改变了主意,最终招致祸患,临死之时,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4分)
(2)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4分)
14.请简要概括桓公不得善终的原因。(3分)
答案:
10.B。
11.A。“子”是指易牙的儿子。
12.C。管仲认为生死是由于天命,疾病是由精神失守引起的。
13.(1)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等人全部驱逐了,桓公吃饭不香甜,后宫不安定,重病四起,朝政不整肃。(“治”“苛”“肃”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2)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深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所见”“岂”“远”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14.①自以为智,看不到管仲的远见。②轻信小人,受其蒙蔽。③采纳了管仲的谏言,但有始无终。(3分。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