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①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尝、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14.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DEG 11.A 12.D
13.(1)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过”,超过;“尚”,还是;“贤”,胜过。)
(2)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自恃”,宾语前置句,依靠自己;“奚”,什么。)
14.①秦昭王问侍臣与知伯图谋魏桓子、韩康子封地情况并不一样,中期说“勿易”不切合实际,是空话。
②中期的职任是掌管琴瑟,他回答的是他不了解的事,这是荒谬的。(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汾水也可以淹灌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平阳。
“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是“不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
“乃今知之”与前面的“不知”相对,作谓语,“之”作宾语,是独立的分句,可在后面的E处断开。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结构一致,可在中间的G处断开。故选DEG。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同“凭”,倚靠/通“凭”,乘。句意:中期倚着琴回答说。/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B.正确。句意:韩康子做参乘。/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C.正确。凭借/由着,听凭。句意:凭借他的权势。/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D.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知伯国亡身死、头盖骨被做成饮杯的缘故。/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错误,曲解文意。申子的话并不是针对秦昭王的,韩非子引用申不害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是韩非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以偏概全,原文只说“其曰‘甚然’则谀也”,也就是说,左右近臣回答“不如”“不如始强”的时候,不是阿谀奉承,但是回答“甚然”的时候就是阿谀奉承。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对于中期做法的评价在材料二“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此部分共三句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性的观点,前两句是分析原因。
把前两句翻译一下:虽然有侍臣在身边,可他们并不是韩康子、魏宣子,哪有碰肘踩脚的勾当呢?而中期却说不要轻视,这是不切实际的话。况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弦没有调好,曲调不清楚,属于中期的责任。中期去做他不懂的事,岂不是荒谬吗?
概括一下就是:情况不同,中期所言不合实际情况;不是自己职责,又不懂得其中道理,中期所言自然荒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对侍臣说:“现在韩、魏和他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侍臣回答说:“不如初起时强。”秦昭王说:“现在如耳、魏齐和从前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侍臣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昭王说:“凭借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魏来进攻秦国,还不能把寡人怎么样。如今靠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国、魏国来攻打秦国,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了。”左右侍臣都说:“太对了。”中期却倚着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形势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知氏最强,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挖开晋水淹灌晋阳城。知伯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车右陪侍。知伯说:‘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汾水也可以淹灌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碰撞来交流,结果知氏领土被瓜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如今秦兵虽然强大,但不会超过知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轻视他们)啊!”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大凡明君治理国家,凭借他的权势。权势不可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何况是孟尝君、芒卯以及韩、魏,能把我怎么样呢?君主的权势可以侵害的话,那么像如耳、魏齐这样的无能之辈以及弱国韩、魏也能加以侵害。既然这样,那么受侵害和不受侵害,在于是否依靠自己罢了,有什么可问的呢?申不害说:“丢掉法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恐怕说的就是昭王吧。知伯为人没有节制,带领韩康子、魏宣子作战而企图用水灌城灭掉他们的国家,这就是知伯国亡身死、头盖骨被做成饮杯的缘故。现在昭王问起目前的韩、魏与当初的韩、魏哪个强大,难道是害怕有被人引水灌城而自取灭亡的祸患吗?虽然有侍臣在身边,可他们并不是韩康子、魏宣子,哪有碰肘踩脚的勾当呢?而中期却说不要轻视,这是空话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况且中期掌管的,是琴瑟。弦没有调好,曲调不清楚,属于中期的责任。中期去做他不懂的事,岂不是荒谬吗?左右近侍回答说“比初期衰弱”和“不如过去”还可以,说“太对了”就是奉承了。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如今中期不知道却还要议论。所以说,昭王的提问有过失,近侍和中期的回答都有过错。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