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 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 乎 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
(节选自《六韬 · 文师》,有删改)
材料二: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其胜禽兽之仇,以大夫随之。”桓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令:‘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武之皮,卿大夫豹饰,列大夫豹幨。’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若从亲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鲁胜于外;大夫已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此尧舜之数也。”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谓‘事名二’?”对曰:“天策阳也,壤策阴也,此谓‘事名二’。”“何谓‘正名五’?”对曰:“权也,衡也,规也,矩也,准也,此谓‘正名五’。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也;其在声者,宫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二五者,童山竭泽,人君以数制之人。味者所以守民口也,声者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国之至机也,谓之国机。”
(选门《管子·投度》.有删改)
[注]①田车,一种打猎用的车子。②太公,指姜尚,西周时齐国始祖,姓姜、名尚,字子牙。③会(kuai) , 算账,这里指经济筹划。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允哉 A 敢 B 不受 C 天之 D 诏命乎 E 乃载 F 与俱归 G 立 H 为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文中指斋戒,中国古人在祭祀或者举行典礼必洁净身心,以表示虔敬。
B.归,文中指归顺,归附,与《项脊轩志》“吾妻来归”的“归”词义相同。
C.牧,文中指统治,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不同。
D.亡,灭亡,文中指“使……灭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有一项是( )(3分)
A.文王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正坐在长满茅草的岸边钓鱼的姜太公,文王向姜太公咨询了有关治国之策。
B.姜太公认为,能与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就能得天下,而独古天下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姜太公的一番说法得到了文王的认可和赞许。
C.管仲认为,共工利用社会变化趋势来控制天下,黄帝通过控制他人来控制天下,尽管形式不同,但他们都运用轻重之术来治理天下。
D.管仲阐述了“二五"的重要性,大夫和普通人都不能丢掉“二五”,大夫丢掉了它,就会丧失权势;普通人丢掉了它,也不能治理一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利人者,道也。(4分)
(2)大夫已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此尧舜之数也。(4分)
14.善于咨询臣下以探究治国之道是文王和桓公共同的特点,但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A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1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A项,解说正确。B项,词义不同,“吾妻来归”中的“归”词义为“女子出嫁”,与文中加点的“归”词义不同。C项,“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为“养、修养”,与文中加点的“牧”词义不同。D项,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词义为“丢失”,与文中加点的“亡”词义不同。
1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不是“社会变化趋势”,而是“自然形势”。
13.(1)一般人厌恶死亡而乐于活着,喜好收获而获得利益,能使天下人获得利益的人,是得道之君。
(关键点“恶”“利人”“者······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大夫们疏散了他们的财物,众多百姓在(财物)流通中获得利益(或“受财物流通的影响而获得利益”)。这是尧、舜(曾经用过)的谋略(或“轻重之术”)。
(关键点“散”“流”“数”翻译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关键点:恶,厌恶;利人,使天下人获得利益;者……······也,表判断。第(2)句关键点:散,疏散;流,流通;数,术数,谋略,这里指轻重之术。
14.①文王重点关注如何使天下归心,
②桓公重点关注如何发展经济、治理国家。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等内容,结合全文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岸边钓鱼。文王问道:“采取什么样的收敛办法才能让天下归心呢?”姜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天下利益的,就能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货,能与天下人共享的就是仁君。仁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免除人们的死难,消除人们的灾难,解救人们的祸患,救济人们的急难,能做到这些的,就是有德之君。有德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能与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有义之君,有义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奔赴。一般人厌恶死亡而乐于活着,喜好收获而获得利益,能使天下人获得利益的人,是得道之君。得道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向那个地方聚拢。”文王拜了两拜说:“先生说得恰当合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呀!”于是请姜太公坐车返回国都,拜他为师。
材料二:
桓公问管仲说:“从燧人氏以来,历史上的重大经济筹算可以讲给我听听吗?”管仲回答说:“从燧人氏以来,没有不运用轻重之术治理天下的。共工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陆地占十分之三,他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到了黄帝当政的时代,努力除掉各地的武装,限制他们制造武器,烧山林,毁草薮,火焚大泽,驱逐禽兽,实际上都是为控制他人,这样以后才得以统治天下。至于尧、舜当政,之所以能把天下治好,是因为在北方取用禺氏的玉石,从南方取用江汉的珍珠,他们还在驱捕野兽时,让大夫参与其事。”桓公说:“这是什么意思?”管仲回答说:“他们命令:各国诸侯之子到本朝为臣的,都要穿两张虎皮做成的皮裘,国内上大夫要穿豹皮袖的皮裘,中大夫要穿豹皮衣襟的皮裘。”这样,大夫们就都卖出他们的粮食、财物去购买虎豹皮张,因此,山林百姓捕杀猛兽就像驱逐父母的仇人那样卖力。(这就是说)国君只需穿戴冠冕坐在朝堂上,猛兽就将被猎获于野外。大夫们疏散了他们的财物,众多百姓在(财物)流通中获得利益(或“受财物流通的影响而获得利益')。这是尧、舜(曾经用过)的谋略(或“轻重之术')。”桓公说:“在"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这句话里,什么叫作“事名二'呢?”管仲回答说: “天道为阳,地道为阴,这就是“事名二'。”(桓公又问:)“什么叫“正名五'呢?”(管仲)回答说:“权、衡、规、矩、准,这就是'正名五'。它们体现在颜色上,就分青、黄、白、黑、赤;体现在声音上,就分宫、商、羽、微、角;体现在味觉上,就分酸、辣、咸、苦、甜。“二五',是人君用来控制人们的(方法)。五味是用来控制人们饮食的,五声是用来控制人们听欲的,五色是用来控制人们观赏的。人君丢掉了“二五',就会亡国;大夫丢掉了“二五',就会丧失权势;普通人丢掉了“二五',也不能治理一家。这是国家最重要的关键,所以叫作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