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节选自《吴子·图国》)
材料二: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A圣人列B贵贱C制爵位D立E名号F以别G君臣H上下之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指挑选,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简”含义相同。
B.卒,古代军队的编制,一百人为卒;也指步兵。文中指的是前者。
C.缘,指遵循、按照,与“缘木求鱼”“缘情体物”的“缘”含义都相同。
D.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三个国君都招募勇士才成就功业的事例,论证了强大国家的君主只要对内修文德、行仁政就能战无不胜。
B.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武侯因而面有喜色。为此,吴起借楚庄王的例子对武侯加以讽谏,让武侯面露愧色。
C.材料二中,作者指出了君臣等级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强调君王要得到民众的尊崇,政令才会畅通;臣子为官清廉,社会才会稳定。
D.如果在战斗中,士兵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那么明君不能无动于衷,一定要奖赏士兵,给予其足够荣耀的爵位和充足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4分)
(2)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4分)
14.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两则材料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答案】C D F
【解析】句中“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是三个并列的句子,因此分别在C、D、F 处断句。
11.【答案】C(1分)
【解析】“缘木求鱼”中的“缘”意思是“攀援”;“缘情体物”中的“缘”意思是“因”。
12.【答案】A(3分)
【解析】“强大国家的君主”理解不当,文中“强国之君”应该是“想使国强大的君主”,即发奋图强的君主;“只要对内修文德……战无不胜”表述绝对化,曲解文意。
13.【答案】(1)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不才”“及”“殆”各1分,句意1分)
11(2)法令制度不明确,却要求百姓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不明”“求”“行”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不才:没有才能;及:如,比得上;殆:危险。(2)不明:不明确;求:要求;行:服从。
14.【答案】①同:都认为君臣应等级分明,严守君臣间的礼节;(1分)②不同:材料一还认为,国君应当任用贤臣,如果臣子不如君主,国家就危险了;材料二认为必须突出国君的尊严。(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准关键信息区间,提取核心信息,最后简要概括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侯对吴起说:“我想知道关于治理军队、统计人口、巩固国家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古时贤明的国君,必严守君臣间的礼节,讲究上下间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习俗进行教育,选募能干的人,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得以称霸诸侯;晋文公招集勇士四万作为前锋,以得志于天下;秦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部队三万,用以制服邻近的敌国。所以发奋图强的君主,必须查清人口。把勇敢强壮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效命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攀高跳远、轻快善走的人,编为一队;把因罪罢官而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弃守城邑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种编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有这样三千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城邑。”
民族曾经和群臣简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朋后面有忧色。申公问他:‘您为什么面有忧色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创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这是楚庄王所优虑的事、祭祀反而喜悦,我私下深感忧惧。”于是武侯表示很惭愧。
材料二: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的时候,百姓纷乱无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少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百姓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百姓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制作为行为标准来限止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分职、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已经分职,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百姓就不惧怕刑罚了。只有国君尊严,法令才能行通;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百姓才惧怕刑罚。法令制度不明确,却要求百姓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民众不服从法令而希望国君的尊严,即使国君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统治。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百姓奋勇作战,不畏死亡的,是为了求得爵禄。明君治理国家,战士有斩得敌首、捉得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食用。农民不离开乡村,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需。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怕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