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餔之②,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发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骩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前在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节选自《吕氏春秋·报更》)
[注]①骫:通“萎”。②蠲而铺之:做成粥而喂他。蠲,通“饘”,稠粥。餔,同“哺”,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强A力B则C鄙D矣E说F之G不H听I也J任K不L独M在N所O说P亦Q在R说S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更与女”的“更”意为另外,与《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更”相同。
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文王,文中指姬昌,周太王之孙,周朝奠基者,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D.颜色,意为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宣孟在去往绛的路上遇见枯桑下一个饿倒的人,就施舍食物给他,在得知他挨饿的原因后又送给他肉干和钱。
B.晋灵公准备谋杀赵宣孟,他请赵宣孟饮酒,并派勇士潜伏在房里等待,赵宣孟识破晋灵公的阴谋,中途逃跑了。
C.淳于髡出使楚国,返程途经孟尝君的封地薛,获得孟尝君亲自送行郊外的礼遇,并从他那里得知楚攻薛的消息。
D.淳于髡向齐王指出楚、薛各自存在的问题;齐王因为先王宗庙在薛,所以立即发兵救薛,薛因此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4分)
(2)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4分)
14.文中所述赵宣孟与孟尝君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0.(3分)B,JP(原句标点如下: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11.(3分)AXA项中两个“更”含义不同。“更相为命”的“更”意为“轮流、更替”。)
12.(3分)A(“在得知他挨饿的原因后又送给他肉干和钱”这一解说与原文所述不吻合,赵宣孟送给散桑饿人肉干和钱,应是在听闻“臣有老母,将以遗之”之后。)
13.(4分)(1)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得分点:“德”“活”“而况······乎”(固定结构)各1分,句意通顺1分)
(4分)(2)(淳于髡)回到齐国,禀报完毕,齐王问:“你在楚国看见什么了?”
(得分点:“至于”“毕报”“何见于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 分)
14.(3分)一个人肯施恩行善、礼待他人(2分),才可能在自己遭遇困厄时获得善报(1 分)。
【参考译文】
从前,赵宣孟将要去绛,(在途中)看见一课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地上的人,赵宣孟就停了车,给那人准备食物,做成粥喂给他吃,(那人)咽下去两口后就能看见东西了。赵宣孟问他说:“你为什么会饿成这个样子?”(那人)回答说:“我(原来)在绛地给人做仆隶,回来的时候粮食没了,(因为)不好意思行乞又非常憎恨私自窃取(食物),所以就饿成了这个样子。”赵宣孟给了(他)两块肉干,(那人)恭敬地接受但是没敢吃掉。(赵宣盂)问他为什么不吃,(他)回答说:“我还有老母亲,拿回去给她吃。”赵宣孟说:“(你)把它全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就又送给了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两年,晋灵公准备杀赵宣盂,就让勇士先潜伏在正室的两侧房里,以便等待赵宣盂的到来。晋灵公请赵宣孟饮酒。赵宣孟知道这是晋灵公的阴谋,只饮到一半时就出去了。晋灵公命令埋伏在侧房中的士兵去追杀。其中一个追得很紧,抢先追到赵宣孟面前,就说:“嗨,你迅速上车!请允许我回去替您拼命。”赵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边往回走边说:“问我的名字干什么呀!我就是饿倒在枯桑下的那个人。”他返回去和兵士格斗时被杀害。赵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尚书》上讲的“恩德再微也不算小”。赵宣孟对一个人施恩德,尚且能使自身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诗经》中讲:“雄赳赳的武士,是捍卫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康。”作为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广泛地寻求,就不会失掉了。
孟尝君以前在自己的封地薛时,楚人想要攻打薛。淳予堯为齐国出使到楚国,返回时路过薛,孟尝君命人以礼相待,并亲自送他到郊外,对他说:“楚国人进攻露,如果先生您不为此而担忧,我将没有办法侍奉您了。”淳于髡说:“我遵命了。”(淳于髡)回到齐国,禀报完毕,齐王说:“你在楚国看见什么了?”淳于髡回答:“楚国贪得无厌,薛也自不量力。”齐王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淳于髡说:“薛不估量自己的力量,给先王立了宗庙在薛,楚国因为贪婪要攻打薛,建在薛地的宗庙必然危险,所以说薛自不量力,而楚国又太贪婪了。”齐王(听后因为惊讶而)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修在薛啊。”(然后)即刻发兵救薛,薛因此得以保全。趴在地上请求,跪拜着请求,就算能得到援救,也是很少的。所以搜长劝说的人,陈说形势,讲述主张,看到别人危急,如同自己处在危难中,(这样),哪里用得着极力劝说呢?极力劝说就鄙陋了。劝说别人而不被听从,责任不单单在劝说的人,也在于劝说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