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予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愿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旋相景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令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劉戟而退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匆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征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捎从者百人,桓枯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卑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李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赏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迹之为?”楚王曰:“善! ”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14.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欺侮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10.(3分) BDF
11.(3分) C
12.(3分) D
13.(8分)(1)大凡人们争斗,必定把自己感到憎恶当作辩解,不把自己感到耻辱当作理由。(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凡”“故”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楚王问道:“有才能的人身处穷困卑微之中时,富贵的人可以让他感到耻辱吗?”(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处”“辱”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①俳优等人面对自己同伴,不感憎恶,不争不斗;
②被窃者面对窃猪者,奋起抗争,不避死伤;
③孔子面对挑衅者,主动避让,恬退自安。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