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李雨苍序
方苞
①永城李雨苍,力学治古文,自诸经而外,遍观周、秦以来之作者而慎取焉。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故虽扬雄氏①无所录,而过以余之文次焉。予故与雨苍之弟畏苍交。雨苍私论并世之文,舍余无所可,而守选②逾年,不因其弟以通□。
②雍正六年,以建宁守承事来京师,又逾年,终不相闻。余因是意其为人必笃自信而不苟以悦人者,乃不介③而过之,一见如故旧。得余《周官》之说,时辍其所事而手录焉。以行之速,继见之难,固乞余言。
③予惟古之为交也,将以求益也。雨苍欲余之有以益也,其何以益余乎?古之治道术者,所学异,则相为蔽而不见其是;所学同,则相为蔽而不见其非。吾愿雨苍好余文而毋匿其非也。
④古之人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雨苍服官,虽历历著声绩,然为天子守大邦,疆域千里,昧爽盥沐,质明而莅事临民,一动一言,皆世教、人心、政法所由兴坏也。一念之不周,一物之不应,则所学为之亏矣。君其并心于所事,而于文则暂辍可也。
【注】① 扬雄:汉代辞赋家,因曾作《剧秦美新》阿谀王莽,世人谓其人品不高。②守选:候选。③不介:不待他人介绍。④并心:集中心思。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也 B.焉 C.乎 D.哉
22.根据第①段文意概括李雨苍选取古文的两个标准。
23.下列对作者与李雨苍交往情况的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雨苍很认可作者的文章,但并未通过弟弟的关系与作者交往。
B.李雨苍为人自信且不轻易取悦于人,作者便主动登门去拜访他。
C.李雨苍一得到作者的好书,便亲手抄录,并抓紧机会虚心求教。
D.李雨苍因喜好作者的文章而看不到其缺点,作者特意劝他改正。
24.近代学者王文濡称赞此文“后段主义颇高”,“主义”即指立意、用意,试结合文章第④段对此赞语加以评析。
答案:
21.A 22.①要能有益于世教、人心、政法;②不仅要语言得当,而且要作者的人品得到认可。 23.D 24.最后一段点明全文的写作目的,立意深刻而用意高远。
作者先以古人为榜样,提出一个人只要“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接着认为当官为民,一言一行都关系到世教、人心、政法的成败,这与李雨苍所遵守的治学为文的准则是一致的。
最后一句特别提醒李雨苍要专心于勤政为民的事业,至于写文章则可以暂时停下,由此殷切希望李雨苍把为官行志放在第一位,做到以学辅政,而不要以学害政,足见作者思考之深切,寄托之深远,可谓“主义颇高”。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守选逾年,不因其弟以通”意思是:候选超过一年,没有通过他的弟弟来结交我。这句话是陈述句,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没有更多的意味。
“乎”“哉”用于句末,多表示疑问或反问、感叹,用于陈述句则表示强调、肯定、推测的语气。
“焉”用于句末,补足语气。
“也”用于句末,表陈述。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李雨苍选取古文的两个标准是:“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
提炼要点就是:“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其人”这里是那些人,实际上包含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体现的道德素养,即人格高尚。作者还举了反例,扬雄因曾作《剧秦美新》阿谀王莽,世人谓其人品不高,所以“无所录”。
翻译后就是:要能有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语言得当,而且要作者的人品得到认可。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李雨苍因喜好作者的文章而看不到其缺点”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吾愿雨苍好余文而毋匿其非也”,是作者希望李雨苍不犯“所学异,则相为蔽而不见其是;所学同,则相为蔽而不见其非”的错误,发现作者的问题要指出来,这样才能“益余”。“作者特意劝他改正”错误,李雨苍没有犯错,也就不需要改正,作者也不是“特意”做这件事。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同属赠序,一般是先叙事,后说理,卒章显志。文章第④段是赠序的最后一段,要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主义颇高”。
第④段先提出观点,指出“行其志”与读“书”的关系。古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做官后尽心为政,有余力才会研究学问。间接希望李雨苍以古人为榜样。
再指出“世教、人心、政法所由兴坏”,对“雨苍服官”后,官员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所以“一动一言”都应该审慎。而治学,李雨苍能够做到“慎取”,那么治学和为官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由“为天子守大邦,疆域千里,昧爽盥沐,质明而莅事临民”可见李雨苍政务繁忙。同时指出因学误政的危害:“一念之不周,一物之不应,则所学为之亏矣”。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建议李雨苍先尽到自己职守“并心于所事”,“于文则暂辍可也”。作者行文,由为学到为政,以审慎为标准,谆谆告诫,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可谓“主义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