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容斋随笔》
古诗文阅读。(18分)
【甲】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①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②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注释】①李顺:北宋初期农民起义领袖。后文的“雷有终”“辛怡显”“赵公美”均为人名。②当境:本境。
【甲】【乙】诗文抒写的对象都是(1)_ _(填人名),表达方式都是先叙述描写后(2)_ _,甲诗中的“三顾”指的是(3)_ _;乙文中的“贡献”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4)_ _。
B.南人不复反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4.【甲】诗和【乙】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结合【甲】【乙】诗文及课文《诫子书》《出师表》的相关内容,探究“南夷服诸葛”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甲】【乙】诗文抒写的对象都是(1)_诸葛亮_(填人名),表达方式都是先叙述描写后(2)_抒发议论_,甲诗中的“三顾”指的是(3)_三顾茅庐_;乙文中的“贡献”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4)_进贡_。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B.南人不复反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解析:A.辅佐/渡;B.重复/再次;C.都是“如果”的意思;D.派遣/打发。
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
4.【甲】诗和【乙】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甲】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南征蛮夷能使他们臣服千年的贤德才能的由衷赞美。
5.结合【甲】【乙】诗文及课文《诫子书》《出师表》的相关内容,探究“南夷服诸葛”的原因。(5分)
示例:《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勤奋好学,而《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两文充分表现了其为人道德高尚、足智多谋,所以在征服南蛮时能够计谋百出,七擒孟获,而最终以德服人收服人心,让其臣服千年。
【乙】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时期,南中地区各郡反叛,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反叛首领为当地人所佩服的孟获,和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七次,最后心悦诚服地说:“先生真是有天助之威,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朝廷了。”《三国志·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蜀汉时期的事。我大宋朝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反叛朝廷,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到南诏,到了姚州,当地节度使赵公美捧着国书出来迎接。他对辛怡显说:“去南诏的路上有条河叫泸水,蜀汉时武侯诸葛亮先生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征讨,就不能渡过这条河;假如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派本部将士带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摆下酒肉,请求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即使是千年之后也仍然和当初一样。唉,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英明啊!此事见于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