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左未生南归序
(清)方苞
①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刘古塘及宋潜虚。既定交,潜虚、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久长。北固客死江夏,余每戒潜虚:当弃声利,与未生归老浮山。而潜虚不能用,余甚恨之。
②辛卯之秋,未生自燕南附漕船东下,至淮阴,始知《南山集》祸作①,而余已北发。居常自怼曰:“亡者则已□!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
③己亥四月,余将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②。沈阳范恒庵高其义,为言于驸马孙公,俾偕行以就余。既至上营,八日而孙死,祁君学圃馆③焉。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因念此地出塞门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尤异矣。盖天假之缘,使余与未生为数月之聚;而孙之死,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归也。
④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观子美之诗,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时所与游好,其人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④,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又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
[注]①《南山集》祸作:1711 年,方苞因给戴名世《南山集》作序而被押解京城,1719年赴塞上。②桐:今安徽桐城市。③馆:提供住宿。④敦率:遵循。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欤 B.矣 C.哉 D.乎
2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比刘北固他们要早认识左君,交往也最长久。
B.宋潜虚不听我劝他归老的建议,我因此怨恨他。
C 左未生东下找我,我却因《南山集》祸起北去。
D.孙驸马去世之后,祁学圃才为左未生安排住宿。
2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异”“尤异”的心理。(3分)
24.作者为什么说“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5分)
答案:
21.(1分)B
22.(2分)C
23.此处风景不同于家乡;(1分)“我”久在此地沉浸山川物色有不同感觉;(1分)
(或:我生长于南方,却能与北地山川物色在精神上相契合(2分);)
因为“我”与左未生感情深厚,又在此/在异乡朝夕相处,就产生了更加不同的感觉。(1分)
24.(5分)人都会死,聚都会散;(1分)即使死亡或离别,还可以通过诗文来存交;(1分)后人也可通过其诗文感受其未亡;(1分)左未生离别回乡后可以修行著书流传后世;(1分)自己死而不亡的愿望将借此得以实现。(1分)
参考译文:
左未生君,我最早没有与他见过面,但他的思想志向和爱好兴趣、身材长相和言谈风度,我早已从刘北固、刘古塘和宋潜虚那里得到充分的了解。我和未生见面结下友谊后,潜虚、北固各自分散在外地,我在京城。等到回桐城,我独独和未生交游相处了很长时间。北固客游在外,死于武昌。因此我经常劝戒潜虚,应该抛弃名誉功利,和未生一起回浮山养老,但潜虚不接受我的规劝。我对他非常气恼。
辛卯年秋天,左未生从燕山南方搭乘漕运的船向东,到淮河的南边,才知道《南山集》案发生了,我受牵连向北进发,平时自己怨恨说:“死了就死了,难道活着的就要互相对望永远分开么?”己亥年四月,我将去往塞上,而左未生自桐城来到,沈阳范恒庵赞赏他的道义,为他向驸马孙公进言,使他一同到我这儿来。到了上营八天孙公死了,祁学圃为他们安排住宿。每当傍晚共事做完,我就和左未生携手在溪流上的桥上散步。就想到这里到塞门二百里地,自从当今皇上向北巡游,建立行宫,始于二十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我生长于东南方,到了晚年,每年到这地方度过一些时间,这里的山水景色,长时间与我互相依靠慰藉,很奇特啊!而左未生和我多次早晚到这里,更加特别啊!大概是上天借我们的缘分,让我和左未生有几个月的相聚,而孙公的死,又是用来警示左未生,催促他赶快回去的。
古来没有生而不死的人,也没有聚而不散的人。然而我经常看杜甫的诗,和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一时交游相处的,人的精神、志趣、外貌、谈吐就像在耳边听到眼睛看到。假使人没有死,交往没有离散,我年老多病,不能自我勉励做表率,左未生回去,和古塘先生各自修行著书,来流传后世,这样那么我所认为的死而不亡就有依靠了,又为何一定要为别离忧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