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刘昼《刘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昼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其识则齐           B. 不可罔以方圆
落霞与孤鹜齐飞        士也罔极
C. 乃束指而罢         D. 因捧匣而弃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我欲因之梦吴越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10.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6.(3分)C 7.(3分)B
8.(3分)C
9.(4分)参考答案: ①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
②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
【评分参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参考答案: ①体察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客观标准。 ②排除外在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依据客观标准评价。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答案示例: ①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 ②二者态度不同。《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鉴赏,是用来辨明人情的;品评,是用来匡正事理的。鉴赏不公正,那么人情就会失实;品评不公平,那么事理就会失真。鉴赏不公正,(原因)在于轻信耳朵(听到的)放弃眼睛(看到的);品评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推究考察(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听到的和看到的确实有差异,但识别辨认(的标准)其实是一致的。识别辨认(的标准)一致而鉴赏(的结论)不同,(就)不能说(是)公正的;推究考察(的方法)相同而评价(的结果)不同,(就)不能说(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翻了,那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乱了。 当年鲁哀公追慕(上古时期)稷、契的贤德,却不能觉察到(同时代的)孔丘的圣明;齐景公仰慕(先祖时期)管仲的谋略,却不了解(同时代的)晏婴的智慧;张伯松羡慕(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博学,(却)忽略了(同时代的)扬子云的才华。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晏婴的贤德,与管仲相比并没有减少;扬子云的才华,与董仲舒相比并不算差,(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不被看重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鲁哀公、齐景公、张伯松)看重古人轻视今人,珍视远的看不起近的,重视耳朵(听到的)看轻眼睛(看到的),推崇虚名毁谤实学吗? 看世人的说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轻视现今,看重美名埋没事实,(原因)在于美丑混杂,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如果)用秤砣和秤杆来衡量,那么即使细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难以明辨,轻重难以判定,于是制定规范标准,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实设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所以参照规范标准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越人把蛇做成羹来招待秦客,秦客把(蛇羹)当作鲤鱼,觉得很好吃,吃过之后(才)醒悟,发现那是蛇羹,抓着喉咙吐了蛇羹,这是(秦客)不懂欣赏(真正的)美味。赵国人作了一支乐曲,假托是伯牙(作)的曲子,当时的人争相练习这首曲子,后来听说那不是(伯牙所作),就停指不弹了,这是(世人)不懂欣赏(真正的)好音乐。宋人得到一块燕石,认为(它)是美玉,用铜制的匣子收藏它,后来得知是石头,于是捧起匣子扔掉了燕石,这是(宋人)不懂欣赏(真正的)美玉。郢人作了一篇赋,假托是屈原(的作品),所有人都传诵它,后来知道那不是(屈原所作),(就)全都闭口放弃了这篇赋,这是(人们)不懂欣赏(真正的)好文章。所以(有人)把蛇羹误当作鲤鱼,只有易牙不会错过美味;(世人)把赵曲误当作高雅之音,只有钟子期不会混淆(好与坏的)音乐;(有人)把燕石误当作美玉,只有猗顿不会弄错(玉与石的)真假;(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的准则。 如今(我)讲(这些)道理的原因是(想)送给知音,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不因名声和实际迷乱而失去主张,不因古今而改变实情,(能)挖掘文章表达意思的本质,忽略文章外在的华彩,不埋没微小的优点,不掩盖微弱的光芒,(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一遇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明史·崔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新唐书·张孝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实与梁上君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阅读练习及答案
《聊斋志异》之《骂鸭》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世家·郑》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历代论·姚崇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讳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劭《人物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叶伯巨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西番诸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万里《诚斋集》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炎《竹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金圣叹《快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齐州都督齐王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苑·杂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重修望海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阅读练习及答案
《乌脚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上高县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辙《上高县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寄闻人邦英、邦正》(一、二)《论圣学无妨于举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赵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