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6分)
孙武论
古之善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然其所短者,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用智,此岂非其所大阙欤?
夫兵无常形,胜无常处。是以其说屡变而不同,纵横委曲,期于避害而就利,杂然举之,而听用者之自择也。是故不难于用,而难于择。择之为难者,何也?锐于西而忘于东,见其利而不见其穷,得其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也。此岂非用智之难欤?
夫智本非所以教人,以智而教人者,是君子之急于有功也。变诈汩其外,而无守于其中,则是五尺童子皆欲为之,使人勇而不自知,贪而不顾,以陷于难,则有之矣。深山大泽,有天地之宝,无意于宝者得之。操舟于河,舟之逆顺,与水之曲折,忘于水者见之。何者?不役于利也。夫不役于利,则其见之也明。见之也明,则其发之也果。
古之善用兵者,见其害而后见其利,见其败而后见其成。其心闲而无事,是以若此明也。不然,兵未交而先志于得,则将临事而惑,虽有大利,尚安得而见之!若夫圣人则不然。居天下于贪,而自居于廉,故天下之贪者,皆可得而用;居天下于勇,而自居于静,故天下之勇者,皆可得而役;居天下于诈,而自居于信,故天下之诈者,皆可得而使。天下之人欲有功于此,而即以此自居,则功不可得而成。是故君子居晦以御明,则明者毕见;居阴以御阳,则阳者毕赴。夫然后孙子之智,可得而用也。
今夫世俗之论曰:兵者,诡道也。非贪无以取,非勇无以得,非诈无以成。廉静而信者,无用于兵者也。嗟夫,世俗之说行,则天下如鸟兽之相搏,婴儿之相击,强者伤,弱者废,而天下之乱何从而已乎?
(取材于《苏东坡全集》)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岂非其所大阙欤
阙:欠缺
B.锐于西而忘于东
锐:锋芒
C.变诈汩其外
汩:扰乱
D.则其发之也果
果:果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古之善言兵者
然其所短者
B.以智而教人者
居晦以御明
C.是君子之急于有功也
则天下如鸟兽之相搏
D.不役于利也
居天下于贪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孙武讲兵法非常全面,后人很难有所增益。
B.作者认为运用智谋的难处在于不易全面把握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C.作者用“操舟于河”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明辨是非。
D.作者对在用兵中推崇诡诈之道的说法持反对态度。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杂然举之,而听用者之自择也
10.作者认为应如何使用孙子的用兵之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5分)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
语·学而》)
②凡结交朋友,必令胜已,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已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已者”。(《论语义疏》)
③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论语集释》)
对于①中画横线的句子,杨伯峻就字面义翻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对如何理解“不如己者”,②和③提供了不同的解读。
(1)请分别解释②和③中“如”的意思。(2分)
(2)从三则材料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交友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6.(3分)B
7.(3分)C
8.(3分)C
9.(2分)杂乱地列举各种方法,听凭使用的人自己选择
10. (5分)答案要点:
①不急于事功,明辨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2分)②心中有主守,自居廉、静、信。(2分)③依据形势的具体情况,选择孙子的用兵之法。(1分)
11.(5分)
(1)(2分)②:比得上,胜过。③:像,如同。
(2)(3分)答案示例:
交友要见贤思齐,志同道合。(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善于讲兵法的人,没有能超过孙武的。利和害的相互比较,奇和正的相互依存,交战坚守攻击围困的各种方法,大约有一百多条,即使想增益它也不知道增益什么内容。但是他的短处,是智谋有余却不知道怎样运用智谋,这难道不是他的一大欠缺吗?
战争没有恒常的形态,胜利没有经常的处所。因此他的解说屡次变化而不同,纵横交错曲折辗转,期望避开祸害而获得好处,杂乱地列举各种方法,听凭使用的人自己选择。因此不是难在使用上,而是难在选择上。选择成为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向西突进却忘了东面(可能的危机),见到好处却看不到难处,得到其中的一说,却不知道它还有一说。这难道不是运用智谋的难处吗?
智谋本来不是用来教给人的东西,把智谋教给人,这是君子急于有功的行为。变诈把表面现象扰乱,心中没有主守,那么五尺高的童子都想去做到它,让人勇猛却不知道为什么勇猛,贪婪不顾,最后陷入灾难,这种情况是有的。深山大泽里,有天地之间的宝物,无意得到宝物的人能够得到它。在河里驾船,船在顺水还是逆水中行驶,船和水的曲折变化,忘记自己是在水里的人能够见到。为什么呢?是不被利益奴役的缘故。不被利益奴役,那么看问题就清楚。看问题清楚,那么举事就果断。
古代善用兵的人,见到不利的因素然后看到有利的因素,见到失败而后看到成功。他们的心里闲适无事,因此看得像这样分明。不这样的话,还没开始交战先想到获取,那么将会临事迷惑,即使有再大的利益,还怎么能够见到!至于圣人则不是这样。天下皆贪,而自己清正廉洁,所以天下的贪者都可以被我所用;天下皆勇,而自己沉着冷静,所以天下的勇者,都可以被我使役;天下皆诈,而自己诚信待人,所以天下的诈伪者,都可以被我驱使。天下的人想要在这些方面有功,就以这些行为自居,那就不可以成功。因此君子处于隐处来统治明显的事物,那么明显的事物全部显现在面前;处在暗处驾驭显露在外的事物,那么露在表面的事物都会奔赴而来。然后孙武的智谋,可以得到使用了。
现在世俗的观点说:用兵之法,是诡诈之道。不贪婪就没有什么办法取得利益,不勇猛就没有办法取得胜利,不欺诈就没有什么办法获得成功。廉洁宁静并且诚信的作法,对于用兵打仗没有什么作用。哎,世俗的说法流行,那么天下的人像鸟兽一样互相搏斗,像小孩子一样互相击打,强壮的受伤,弱小的残废,天下的混乱到什么时候停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