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9 分)
竹轩记
(宋)张九成
①子张子谪居①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②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谓子屏绝杜问,蔬食没齿,髡头唶舌¨祈衷于朝廷,而抱病于老死;不是之务,¨种植垦艺,造立名字,将磅礴偃息,自适于万物之外。知耻者固如是乎?
③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可乎?”
④客曰:“唯唯。”
⑤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⑥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注:①谪居:作者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今江西大余)。
20.下列语 句的空缺处选用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A.“耻之于人,大¨”应选用“矣”。
B.“髡头唶舌¨祈衷于朝廷”应选用“以”。
C.“不是之务,¨种植垦艺”应选用“因”。
D.“以浣子之适,¨R可乎”应选用“其”。
21.第③段子张子的“笑”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对其加以分析。(3分)
22.有人认为本文对“主客问答”形式的运用,其效果不及苏轼的《前赤壁赋》,你是否赞同?请对此加以分析。(5 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9分)
20.C(1分)
21.(3分)
第一,愉悦之笑,笑表示此时依然愉悦,客的严辞厉色丝毫没有改变作者七年谪居的快乐心情,对质疑诘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承受力(1分);第二,无奈之笑,客只知迎合权贵,他代表着周边人的价值判断,他们是无法理解作者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的(1分);第三,至乐(自适、游心、超越)之笑,作者对于得罪秦桧而贬谪无怨无悔,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让他超越生活环境的艰难与清苦,超越同僚、朋友的诋毁与疏远,在孤独中寻找到竹与圣哲,也为能有机会直接说出竹轩之乐而笑(1分)。
补充:不屑之笑;蔑视之笑
22.(5分)
赞同,确实不及。苏轼《前赤壁赋》以“客”的泛舟相伴、吹箫相和、怀古相问,适时而有层次地表现出苏轼月夜泛舟的舒畅,怀古伤今的悲咽,最后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客”在文中似真有其人,又似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似真似幻,与景情理浑然一体,艺术哲理浑然天成。而本文中的“客”从厉色诘难到唯唯应应再到神志沮丧,变化突然,就是为了让作者抒发如竹般的情志而假设的人物,显得生硬、机械。
不赞同,各有特色。苏轼《前赤壁赋》以“客”的泛舟相伴、吹箫相和、怀古相问,适时而有层次地表现出苏轼月夜泛舟的舒畅,怀古伤今的悲咽,最后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客”在文中似真有其人,又似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似真似幻,与景情理浑然一体,艺术哲理浑然天成。而本文中的“客”是代表着与作者相对立价值观的一群人,“客”从厉色诘难到唯唯应应再到神志沮丧,变化虽然突然,却是作者故意为之,对立的“客”让作者畅快地抒发出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完全超脱于贬谪的境遇,让对立者无可奈何。
表态1分(只表态不给分,一定要有分析才给分);《前赤壁赋》分析2分;《竹轩记》分析2分。
译文:
子张子被贬到大庾,借僧人一间茅屋居住。过了七年,即靠东窗种几棵竹子,为读书的地方。于是榜名为:“竹轩。”
有人发现,问他,说:“羞耻心对于人,大了!现在你不知道出处,不选择朋友,导致舆论的不容忍,纷纷弹劾而痛骂,朋友远离你,父母为你蒙羞,躲到远方荒远的角落被瘴气所侵袭,毒蛇与你为邻。”
子张子笑着说:“万物各有乐趣,人各有选择。你方以驱逐为耻,我独自以游心为贵。现在我要用我的坚守,荡涤你的舒适,可以吗?”
客人说:“嗯嗯。”
子张子说:“现在竹子这东西,节奏强劲,其气节清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我读书而品味(其中的道理),考察古代就有收获,抬头而看,低头而听,如笙箫之音在云层,像圣哲之人在堂前。爽气在前,清荫满桌,陶陶然不知道谁是我,谁是竹,谁为耻,谁是不耻。盎然如春,醺醺如醉,你知道这也是快乐吗?”
客人听了我的话,神情沮丧,面无血色,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