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日: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衣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帝宠信的京官一概给予降职的考核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14.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 11.C 12.A
13.(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遭击打。
14.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便附和他人;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情求誉(洁名钓誉);而钦服名誉与节操的人们认为李渤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