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B.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C.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D.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
B.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
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
D.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5分)
(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5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3分)
11.B(3分。“庚寅”是干支纪年法)
12.C(3分。“言论正直,敢于直言”错)
13.(1)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用手按着灵柩立誓,约定我兄弟长大成人追赠恢复父亲官职的时日,才允许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5分。采分点:“以”“见”“期”“成立”“乃”各1分)
(2)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取消科举,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5分。采分点:“用事”“罢”“先”“以”“行”各1分)
【参考译文】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亲王梦易,皇祜年间进士及第,尽力完成父亲的志愿,跟州县讲不听,就跟刺史讲,跟三司讲,三司上报皇上,归还籍没的有三百五十五家,免去每年规定应交的三十万斤盐。曾代理兴州太守,改四川茶运,设茶铺免除人民的劳役,每年税收也办理齐全。部刺史恨他的建议没有经过自己,用别的事中伤他,削除三级官,罢免回家后去世。母亲向氏,是钦圣宪肃后的姑姑。
王庠小时候聪明,七岁能写文章,俨然如成人。十三岁,服父丧,哀愤深切,对弟弟王序说:“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抚柩立誓,等我兄弟成人时追赠父官,才同意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况且参加秩科是父亲的遗愿,我有志于此。”于是闭门读书深入研究经史百家书传注的学问,寻师千里,得到真谛回来。早年给范纯仁、苏辙、张商英写信,都持中立不偏不倚的观点,吕陶、苏辙都器重他。
元佑年间,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荐他,王庠因宋邦杰学成没有推荐的人,推辞让他先接受,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王庠。不久,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取消科举,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就可以了。”
崇宁壬午年,参加书法测试,首先被选中。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认为:“内外蒙蔽,将发生寇戎的祸患。”张舜民见到上书,感叹他言论耸人听闻。落选直接回家,侍奉母亲、陶冶志趣,有八年不参加科举考试。
大观庚寅,向天下颁布上舍法,州里又让王庠应诏。王庠说:“以前因母亲五十二岁需要侍养,不再希望做官,现在母亲六十岁了,还奉诏,难道是我的本意吗?”当时元祜党禁很严,王庠自己陈述说:“苏轼、苏辙、范纯仁是知己,吕陶、王吉曾经举荐,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是往来的朋友,不能应举求仕,愿隐居家乡。”因弟弟王序上朝,追赠父亲官,才进行安葬,安葬父亲后母亲去世。
服满丧期后又被推举入八行科,事情下到太学,大司成考定天下第一,下诏表彰他的家门。朝廷知道他不可屈服,赐号“处士”。很快改授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项任命同时到达,竟然极力推辞不受。虽然身处家乡,唱酬赋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太后怀念她的姑姑,曾想给他官做,王庠把官让给弟弟、侄子及外甥,并把田平均分给庶兄及前母之姐。王庠去世,孝宗赠谥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