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變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
桃溪记
【明】徐一變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额雨,蒸为旦气。烂若赖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的“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4分)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A.也 B.耳 C.焉 D.乎
(1)选项 理由:
(2)选项 理由: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4分)
答案:
(五)(11分)
21.(4分)(1)B 理由:用“耳”字,对作者所认为的世无“幽夐”之地表达不以为然的态度,以便在一开始就消除作者的郁闷心情,有助于说理的展开。(2分)
(2)A 理由:用“也”字,意味着对上文内容作小结,并有鼓励作者去寻找的意味。(2分)
22.(3分)答案示例:画线句描写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并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1分)表现了桃树生长开花之节奏与韵律,凸显其生命力;(1分)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了铺垫。(1分)
23.(4分)答案示例:作者因遭遇战乱,欲寻“幽夐之地”,但不相信人间真有世外桃源,于是郁郁不乐;(1分)听客人介绍了桃溪村后,虽不全信,但对其居民不知兵燹感到惊异;(1分)然后觉得天地间或许真有人迹罕至的仙境,只是自己驽钝而没有去寻觅而已;(1分)陶渊明涉足桃花源纯属偶然,“世外桃源”只具有审美价;(1分)而作者反思自己的态度,并做了记录;这种态度鼓励了当今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人间桃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