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其后,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材料二:
公①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诺,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定法则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柳,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节选自《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
【注】①公:秦孝公。
10.材料一中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A由是奇B释之C拜D为中大夫E顷之F至中郎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冠,在本文中是指脱去帽子,表示谢罪。
B.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唯”都表示希望、祈使。
C.置,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意思相同。
D.罪,名词用作动词,与“克己复礼为仁”中“复”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释之因太子和梁王经过司马门未下车而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上奏弹劾两人。
B.对从桥下跑出惊动文帝马匹的人,张释之认为既已交给廷尉,理应让廷尉依法判决。
C.秦孝公希望今天制定的法令,第二天清晨就能让全国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
D.公孙鞅认为法令不能因主管的人变化而变化,官吏百姓都要限定日子知晓条文内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4分)
(2)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4分)
14.材料反映了在法令施行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C E F(原文标点: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11.C(意思不同,前者为设置,后者为放弃。)
12.D(不是官吏百姓,而是指主管法令条文的官员要限定时间知晓内容。)
13.(1)此人直接惊动了我的马,幸亏这马脾性温和,假若是其他马,能不伤害我吗?(“赖”“令”各1分,句意2分)(2)(主管法令的官吏)都必须针对他们原来想要问的法令内容,明确答复他们。(“故”“告”各1分,句意2分)
14.①有罪必罚;②判罚不因人而异。③不得擅自修改法令。④法令要明确告之于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车入朝,经过司马门,二人也未曾下车示敬意。于是,张释之追上太子和梁王,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马上动奏太子和梁王“经公门不下车,为不敬”。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文帝为此向太后免冠赔礼说:“这是我教子不严。”薄太后于是派专使传沼赦免太子和梁王,二人才得以进入殿门。之升任命他
之后,张释之被任命为廷尉。不久之后,文帝出行经过中滑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动了为皇帝驾车的马匹。于是,文帝令骑士追捕,并将他送交廷尉治罪。张释之奏报处置意见:“此人违犯了清道戒严的规定,应当罚金。”文帝发怒说:“此人直接惊动了我的马,幸亏这马脾性温和,假若是其他马,能不伤害我吗?可廷尉却判他罚金!”张释之解释说:“法,是天下公共的。这一案件依据现在的法律就是这样定罪;加罪重判,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众。况且,在他惊动马匹之际,如果皇上派人将他杀死,也就算了。现在已把他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典范,稍有倾斜,天下用法就可轻可重,没有标准了,百姓还怎样安放自己的手脚呢!希望腔下深思。”文帝思虑半晌,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材料二:
秦孝公问公孙鞅说:“今天制定的法令,明天清晨就想让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一致而没有奸私,应怎么办?”
公孙鞅说:“制定法令,设置官吏。朴实足以使百姓知道法令的内容的人,可以任用为当地的官吏,上报给天子。天子应允,就命令他们主管法令。他们都躬身受命,前去上任,各自主管各地的法令。民众胆敢忘记遵守法令的某项规定,就用他所忘记的法令规定惩罚他。主管法令的官吏,若有升迁调动或死去,立刻命人学习法令的内容。为他做出规划,让他几日内便通晓法令内容,不能按照规划完成,就用法令惩罚他。若有胆敢刊定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就是死罪而不会得到赦免。众官吏和百姓,有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都必须针对他们原来想要问的法令内容,明确答复他们。而且要制一个长一尺六寸的符信,符信上写明年、月、日、时间、所问法令的内容,来向官吏和百姓宣告。主管法令的官吏如果不宣告,等到有一天询问的民众犯的罪,正是他们所询问的那一条,那就按民众所询问的那条罪状,来惩罚主管法令的官吏。写好符信,就要把符信的左片给询问法令的人,主管法令的官吏则小心地将右片装入木匣,保存在一个屋子中,用法令长官的印封上。即使以后主管法令的官吏死了,也依照符信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