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
英雄之言
唐·罗隐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2)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7;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3)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之所窥者,鲜矣。。
[注]①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③峻字、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
21.下面各项中的“于”与“则曰牵于寒饿”中的“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其皆出于此乎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拘于时 D.学于余
22.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评价符合文意的项是( ).(3分)
A.以百姓社稷为重 B.行韬光养晦之道 C.是欺世诳众之徒 D.有退逊正廉之性
23.对第②段的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整散结合 B.凝练含蓄 C.简洁流畅 D. 洗练犀利
24.文章三个段落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4分)
答案:
21. (2分) C
22.(3分)C
23. (3分) B
24.(4分)第(1)段先从“物”的“韬晦”说起,指出动物隐藏踪迹是出于躲避外敌的本能(1分);第(2)段由物及人,指出那些所谓的英雄高喊“救彼涂炭”,实则欺世诳众(1分)。第(3)段由“英雄”推及“常人”,指出以“英雄之言”掩盖不洁内心已成为社会的普便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三个段落由物及人,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推进,因此不可互换(1分)
参考译文:
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
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始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
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却不被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