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安策①
贾谊
黄帝曰:“日中必熭②,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③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有删改)
[注]①《治安策》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晒。③髋髀(kuān bì):胯骨与股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B.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C.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D.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指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传他打败炎帝等,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B.黄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上以黄色绸缎为里子的车盖。因而“黄屋”也指帝王的车。
C.“适启其口”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虽在细民”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合乎当时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据,观点鲜明,对所论问题了如指掌,所提对策具体可行:情真意切,文笔生动。
B.作者认为,汉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灵王等七人都还健在的时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叙述了同姓诸侯王不遵法纪,野心勃勃,对抗朝廷,乃至阴谋叛乱等情况,作者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思想悠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国家,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会归顺天子,国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
(2)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答案:
10.C 11.D 12.B 13.(1)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极深厚的了。
(2)仁义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权势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
参考译文:
黄帝说:“太阳到了中午一定要晒东西,拿着刀子就要赶快去切割东西。”现在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使国家巩固,民众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会伤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皇帝的权力地位,趁着现在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还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忌。假如陛下处于当年齐桓公的境地,还能不联合诸侯恢复天下的秩序吗?
高祖皇帝凭着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极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的关系,并不是亲自较量过才能之后而使他们甘心臣服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宁的。
不过,还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王吧。假如让悼惠王统治着齐国,元王统治着楚国,中子统治着赵国,幽王统治着淮阳,共王统治着梁国,灵王统治着燕国,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位为天子,能把国家治理好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想把自己当作天子的人。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绸车盖的车,汉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厉王那样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召见他们又怎么能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侯王就会瞪圆了眼睛惊起来反抗。陛下的臣子当中虽然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经刺进了他的胸膛。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一定会危害国家,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一定会作乱,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并没有改变造成叛乱的原因。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锋利的刃并没有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对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仁义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权势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允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