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4分)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4分)
14.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3分)
答案: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者”,代词,……的人,在“今为末作奇巧者”是主语,较长,在其后C处断开;
“而”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意思完整,不可在中间断开,在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国家治乱兴亡的条例。
B.正确。“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农业。句意: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
C.正确。“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旧有的、素有的”。句意: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深而大的仇恨;一向怀有的志愿或素有的、向来的志愿。
D.正确。“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是“地位高”。句意: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官员也就不辛苦了”错误,由原文“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可知,意思是“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此项曲解文意。故选D。
13.(1)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2)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人主”,人君;“涂”通“途”,途径。
(2)“殆”,危险;“勉农”,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草”,荒地。
14.①不准商人卖粮谋利;②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③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使商人怀疑从商,使农民讨厌从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题解答时先理解“禁末作”来“利农事”的意思,然后从材料二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区间,最后分条概括其具体表现和做法。
结合“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可知,不准商人卖粮谋利;结合“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可知,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结合“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可知,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国家。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材料二:
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国家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要用务农以外的因素来衡量给某些人封官晋爵,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